“李书记退休后,当了4年村支书,路通了,灯亮了,村子和谐了,群众的收入提高了……”走进贵州省黎平县洪州镇江口村,提起“李书记”,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
被群众称赞的“李书记”名叫李含国,今年65岁,曾是黎平县的一名公安干警,因多年警务生涯落下病根,1999年申请病退回家休养。2016年,在党员和群众的推举下,成为江口村党支部书记。江口村有156户667人,其中贫困户29户114人,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李含国上任后,江口村一步步改变模样。
办实事消除并村“隔阂”
2013年,江口村与侗村两个行政村合并为江口村,并村后村“两委”办事欠沟通,并村不“并心”,工作推进缓慢。2016年换届之际,两村因村书记人选问题僵持不下,李含国受命于困难之时。
要想富,先修路。上任后,李含国带着村组干部上山下坡,调研公路沿线产业带。“组组通”项目来了,部分群众不肯让地,他就去调解;项目资金不够,他就找镇、县相关部门对接;群众说天黑不见路,他就去张罗一事一议架路灯。
困难在坚持面前就会低头。李含国上任不到一年,村里3公里通组公路硬化了,80盏太阳能路灯将整个村子照得通明。
“群众得了实惠,对我们的评价变了,村干部的干劲也足了。”村主任林再国激动地说。
兴产业实现抱团发展
要脱贫,产业先行。李含国发现江口村缺少致富产业,只能靠天吃饭。
他走村串户,征求群众对产业发展的意见,撰写了江口村《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和《村社一体化发展方案》。坚持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推动“两委”班子交叉任职,并通过院坝会、小组会等方式,向群众宣传“村社合一”在整合资源、兴建产业、产销对接等方面的优势,还建立了群众、合作社、村集体的利益联结机制。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两委”带领群众建成存栏110头的生猪养殖场1个,存栏60头的豪猪养殖场1个,油茶种植149亩、茶叶80亩、茯苓190亩、钩藤100亩。同时,还引进了眼镜配件加工扶贫车间,有效带动群众就近就业260人次,解决了留守老人和妇女的就业难题。
谋长远建立长效机制
如何保证产业可持续发展?江口村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支部+电商+产业”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返租倒包,将普通群众、贫困户吸纳为社员,将先进技术送到各家各户。目前已经带动29户贫困户114人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
李含国退休之后带领群众挪穷窝、拔穷根的故事,深深影响着江口村的年轻人。“跟着李书记工作的这几年,我改变了浮躁、马虎的毛病,学会了如何跟老百姓打交道,更有了一股对工作一抓到底的韧劲。”江口村安检员吴宏田如是说。
“脱贫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要建立长效机制,重点是发展产业。”江口村如何接续乡村振兴,李含国心里已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