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何建明长篇报告文学《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中,作者以家国情怀书写脱贫攻坚主题,将福建、宁夏两地20余年间对口扶贫、脱贫的“山海深情”谱写成章。
福建与宁夏的“深情故事”,电视剧《山海情》有过精彩演绎,但在剧情之外,还有更多真实的故事留待报告文学作家去讲述。《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从一个执着的想法讲起:作者怀着对西海固“苦瘠甲天下”的印象,一直想去探个究竟。终于得到走访机会,眼前水润的银川和西海固让他不敢相信。那个曾经“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消失了,“烂泥滩村”变成了现代化的“涵江村”,这些新变让作者深受震动。
作者由巨大反差切入,以探索者的视角,致力开掘“山海故事”所蕴含的动人力量。20多年来,闽宁两地齐心协力,共同应对贫困难题。通过“吊庄移民”这一扶贫创举,从“闽宁村”到“闽宁镇”,昔日“空中无飞鸟,地面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沙石跑”的戈壁滩变为洒满阳光的金沙滩。通过艰辛的移民搬迁,在“一年搬迁,两年定居,三年解决温饱,五年脱贫致富”目标激励下,红寺堡由昔日的不毛之地变为生态环境优、人民生活好的现代化新区。作品没有止步于物象的描绘,笔锋由表及里,呈现内在的真实:如今的西海固,通过“造血式扶贫”旧貌换新颜,换的不仅是外在,而是整个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的深层观念。
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能把宏观的主题思想融汇到一个个故事中去。有的报告文学仅针对宏大议题进行历史梳理、文件摘录、数据解读,缺少故事性,更缺艺术性。《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将福建与宁夏结成帮扶对子,探索扶贫、脱贫道路的历史过程,还原为本色的人物和鲜活的故事。我们能看到宏观的顶层设计,也能看到扶贫、脱贫工作落实中教育、居住、务工等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能看到一个个扶贫干部的辛劳付出,也能看到闽商对扶贫的贡献以及村民们辛劳的拓荒史、创业史。我们读到扶贫干部如何在20多个年头里投入“山海深情”,成为“宁夏的儿女”;也读到福建青年企业家创设扶贫车间的情节,读到“吊庄户”感人的移民和致富故事……这些故事素材,通过作者辛劳采访得来,一点点转化成作品中最生动的细节、最坚实的底座。
“闽宁经验”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为减贫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一壮举的决策者、实施者、参与者,皆以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精神探索扶贫之路,完成地区跨越式发展。《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以诗情记述这条康庄大道的艰辛探索历程,书写出一部“山海深情”的当代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