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业展览馆研究部原主任 曹幸穗
我退休4年多了。退休前是农展馆的研究员,兼任南京农大的博导,主要做农业史和农业文化遗产的教学和研究。退休后,我仍然承担一些科研课题,也参加一些农业遗产、古村落保护以及乡村旅游等方面的调研活动。
下面简单谈谈自己近年在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休闲农业方面的实地调研的收获和体会。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主要谈三点:
第一,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缘起和现状
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构想。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它不仅是新农村建设所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复制,而是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和谐发展”的思路中,将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到“三农”发展的新起点、新高度、新平台上。使美丽乡村成为一个承载亿万人民“乡愁”的家园。
2013年2月,农业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创建工作。
2013年“两会”期间,陈晓华副部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设目标提出了三点要求:首先是要经济发展,其次是要环境改善,第三是要文化传承。2013年5月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提出,每个村有一到两个主导产业,当地农民从主导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以上的要求。
1 生产是美丽乡村的基础
2014年2月,贵州省黔西南州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峰会上,正式发布了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和高效农业型。
每一种美丽乡村创建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
农业是第一产业。有农才有村,有村才有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农业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二三产业原料供给和农民增收的功能。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四化同步”的推进,农业作为一项产业,自身功能也需要不断地拓展。
2 生态是美丽乡村的气质
乡村是人类文明社会的最初形态,也是我们的第一个家。美丽乡村,顾名思义就是要有良好的生态、宜居的生活和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按照《“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要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乡村景观设计科学,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河塘沟渠得到综合治理,生产生活实现分区,主要道路硬化,人畜饮水设施完善、安全达标;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利用设施完善,处理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与此同时,农业部还公布了支撑“美丽乡村”建设的10项措施和20项技术。在10项措施中,目前全国已建成1500多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而20项技术则重点关注适用于农村生产、生活的能源利用领域,如户用沼气、省柴节煤灶(炕)、太阳能综合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小型风力发电技术等。
3 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
什么是农业文明?它包含的内容很多,例如,二十四节气、民谣农谚、农民艺术、传统手工绝活,民俗礼仪、时令节庆,农业遗产等等,都是农业文明,还有祠堂、古村、古镇、水利遗址、农耕遗址,也是农业文明。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由农业部科教司主办,本山传媒承办的“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活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应运而生的。美丽乡村的主体是人,而能够传承乡村文化,更新乡村文化的也是人。现代农业发展的伟大征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回答了“未来谁来种地”这一问题,美丽乡村创建的巨大工程中,新农村中的主人翁们,擎起了走向小康之路的旗帜。“五星一员”推介活动,即寻找美丽乡村中的“科技之星”、“沼气之星”、“环保之星”、“致富之星”、“文明之星”和农民满意的农技员,以这些乡村能人展示农民新形象和农村新面貌。
第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组成部分
今年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工作主线”,同时明确了目标、方向、底线等重大问题。这些部署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对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
1 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要注意继承弘扬我们国家的优秀农业遗产
今天所提倡的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的生产方式,都可以从农业文化遗产中吸取营养,需要从经历了几千年的自然与社会考验的传统农业汲取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在古人的智慧之上,创造出更加辉煌的农业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国的农业旅游和休闲农业,大多都与农业文化遗产有关。我国丰富农业遗产,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可以提供借鉴和启迪。在美丽乡村建设、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事业中,也可以从中找到出路,找到思路。
从本质上讲,农业遗产就是生态食品、有机食品,是历经了几千年传承的优质农产品,有的还是历朝历代的“贡品”。这类传统的优质的高档农产品,能够顺应市场需求,产得出来,卖得出去,并且能卖出好价钱。
2 农业遗产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发展要实现从注重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从注重粮食生产为主向粮经饲统筹发展转变、从注重种养为主向种养加和资源环境兼顾的全过程全要素转变,就要借助农业遗产的优质性、综合性和环保性的天然优势,向市场提供更多的绿色有机的优质农产品,实现从追求数量向质量优先的方向转变。在当前重点加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等建设项目中,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应用同样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上个月我去了重庆的石柱县。那是我们国家的黄连传统产地,此外还大面积引种推广了原来在杭州西湖生长的莼菜,很成功。还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开展乡村康养旅游,创设了专题康养模式,很有创意,乡村经济风生水起。当地干部说,他们县很少有农民出去打工,在家乡就能过上稳定安逸的生活。我们的美丽乡村,乡村旅游,要是都做成这个样子,算是接近成功了。这些年,我在各省市区都见到了这样一批新农村典型。它们有坚实的农业产业基础,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康养旅”立体化发展。这才是美丽乡村的方向。
3 传统古村落有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和康养事业的作用
我国古代的许多农业发展理念和技术发明,例如,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思想,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农耕思想,延续几千年的“用地养地”的施肥措施,都是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遗产地生产的农产品,本质上就是当前极力提倡的生态食品、有机食品,是历经了几千年传承积淀的优质农产品,有的还是历史上的名特优产品,是历朝历代的“贡品”。因此,农业遗产地的农产品堪称高档的高品质的农产品。所以说,农业文化遗产与农业结构调整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增益的作用。
在我国传统村庄中,有相当一部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兴旺发达起来。这些发展壮大的村庄就包括农业文化遗产基地。这类村庄得益于农业遗产保护的政策扶持,凭借丰厚的农业遗产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村庄充满生气和活力。它们拥有良好的名特优农产品,拥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拥有优越的生态环境禀赋,使村庄具有很高的潜在开发价值,符合国家的美丽乡村建设条件,适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和乡村康养事业。
第三,发展农业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农业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民族性、乡土性和历史传承性。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就会有不同的农业文化类型。
1 农业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要增加农民的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
已经获得批准的农业文化遗产地,逐渐形成了旅游开发、名优农产品品牌开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马的大好局面,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在遗产项目的开发中,在农业品牌的溢价回报中,要确保当地农民的利益,增加农民的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是我们考察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试金石。
一定要把保护农民利益这个事提到日程上来,要在一开始就落实到工作之中。要真正让遗产地农民从项目开发中、从旅游产业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遗产保护事业才能世代相传,后继有人。
2 要把乡村旅游开发与当前的精准扶贫结合起来
还要把乡村旅游开发与当前的精准扶贫结合起来。首先,在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项目分布,要做到地区分布、类型分布和民族文化分布的“三平衡”,要优先扶持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的休闲农业和旅游开发项目开展起来,在项目审批上,资金资助上给予倾斜扶持,使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与扶贫开发形成共促共进的良好局面,在精准扶贫上助力添彩。第二,要着力打造贫困地区的优质、生态、有机农产品品牌,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调优调高”的产品升级,实现精品价高增收的扶贫目标。第三,要加强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的培训,提高当地干部群众对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发的意识,要把优美环境和珍稀农业遗产资源变成经济发展要素,变成脱贫致富的支撑点和生长点。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自觉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来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坚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来引领发展方向,把美丽乡村建设好,把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