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南省淅川县城出发,沿西北翻洛阳坡,越黄树岭,跨小武当,渡丹江河,穿行百余里,荆紫关镇菩萨堂村到了。
“瞧,村子就在荆紫关镇国有林区内,九分石头一分土,出门就是深山沟,山上只长杂木,沟里庄稼稀疏!”大年初九,淅川薄雾轻烟,乍暖还寒,刚下车,站在村口的菩萨堂村党支部书记冯书均介绍说。
进村转转,村民家的院子里堆满了待装的香菇料,香菇烘干机轰隆隆的声音响彻四周,一名年轻的汉子正在烘干机前忙碌着。
一阵寒暄后知道,眼前这个卖力干活的青年叫邓义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家里六张嘴两亩地,石旮旯里刨食,肚子都填不饱,只能出门打工!”忆往昔,邓义强直摇头,他父亲身患心脏病已有十几年,“打工挣的钱全进了药罐子,还欠了一屁股债!”说起这些,邓义强红了眼眶。
“村里有座菩萨庙,过去,老天爷不赏饭,老百姓只能去庙里烧香跪拜,收成不好要拜,生了病也要拜,家里贫寒更要拜……”冯书均感慨地说,千百年来,村民并没有因虔诚的祈求摆脱贫困。菩萨堂村是河南省深度贫困村之一,贫困发生率达50%以上。在村里,像邓义强一样的贫困户有186户。
2016年初,淅川县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全县选派4800余名优秀干部,成立176支工作队入驻140个贫困村结对帮扶。“县里还安排了一百多名后备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菩萨堂村选派的是县体育中心的小伙子。”冯书均回忆说。
“他们到我家唠了很久,啥都问,致贫原因、发展障碍、技能情况都一一记录。”回忆起驻村干部初次进村的场景,邓义强至今记忆犹新。
上有老下有小,没法打工。驻村干部建议邓义强种香菇,香菇回本快,还有政策、资金支持。“刚开始,两眼一抹黑,急得我抓耳挠腮。”邓义强嘿嘿笑着,随后,驻村干部来了,“县里组织香菇技术培训,去不去?”“中!咋不去?”邓义强双手一拍,跟着其他贫困户一道去邻县观摩学习去了。
学成归来,邓义强摩拳擦掌,头一年就种了8000袋香菇,当年挣了两万元。尝到甜头后,邓义强全家老小齐上阵,放心大胆地干起来。“如今种了一万五千袋香菇,年收入近4万元。”邓义强脸上堆满了笑容。
施策,因人而异。在邓义强家临近的一户农家院里,贫困户曹子华正在剥桐籽。“我有心脏病、胆结石,老伴有轻度脑梗。为这病,俺俩过去没少往菩萨庙里跑,病没好,家里还穷得揭不开锅。”曹子华不好意思地笑了,“如今好了,儿子在外打工能挣不少钱,俺刚做完胆囊摘除手术,医保报销完,自己没花几个钱”。
原来,为曹子华家的情况,驻村干部们没少登门拜访,为他家制定了“脱贫计划”:在山坡上种上20亩板栗树,由老两口打理;鼓励儿子参加技能培训后外出务工;协调儿媳镇内务工,顺便照顾家里。
“种植板栗一年收入近万元,儿子外出务工挣4万多元,加上教育补贴、粮食补贴、林地补贴、大病医保等,2019年,我家也能顺利脱贫了。”曹子华掰着指头算收入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驻村干部们踏遍村里的家家户户,截至2018年底,共带动菩萨堂村发展600亩核桃、300亩大樱桃、10万袋香菇;还帮忙办起了电商合作社,专门销售土鸡蛋、香菇、酸菜等土特产,年销售额达百万元;对村里350多名年轻人进行技能培训,提供就业服务,目前已全部安置在西安、郑州、天津等地务工,人均年收入4万多元。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有扶贫干部这些‘活菩萨’的帮助,我们接续奋斗,今年脱贫致富奔小康没问题。”曹子华握着拳头说。
每逢春节,菩萨堂村的村民们就会自发组织春节联欢会、新春运动会、孝老爱亲会等,用大戏《欢欢喜喜奔小康》、锣鼓曲《光荣花》等节目来感恩新生活。同时,他们邀请驻村扶贫干部“坐上席”,参加村里的“百家宴”,一起欢乐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