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系列观察之二:落实过程中还需注意这些问题
2019-04-18 10:27:00  来源:新华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通知》发出后,各项务实举措令基层干部备受鼓舞,也让各方充满期待。新华网思客将围绕基层实情、专家观察、落实成效等角度推出“减负”系列观察。本期专家围绕落实《通知》精神提出警惕用形式主义落实减负目标、加强决策顶层设计、完善考核体系等建议。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中央印发《通知》为基层减负提供了遵循。但形式主义由来已久,保障《通知》要求落到实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毫无疑问也是人们关注的重中之重。一起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首先,要警惕 用形式主义落实减负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太刚认为,形式主义是各国公共管理实践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顽疾。尤其是在讲究程序正义的法治社会,形式主义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强化监管和问责制度的伴生物。反对形式主义,不是要把任何承载着程序正义的形式或程序统统抛弃 ,而是反对那些伤害了实体正义或者实质正义的形式或程序。

  另一方面,我们要避免落入形式主义的惯性陷阱,不能用形式主义落实反对形式主义 。 不久前,“知乎”上有人提问:“要求给基层公务员减负,减少形式化,减少材料,真的减了吗?”有一条留言备受关注,是这样说的:“关于给基层公务员减负的专项督察;关于给基层公务员减负的传达会议;关于给基层公务员减负的学习讨论;关于给基层公务员减负的任务台账;关于给基层公务员减负的验收考核;关于给基层公务员减负的完成汇报;然后,减负成功!”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家对落实《通知》要求的担忧,我们必须提高警惕。

  其次,要提高顶层决策设计的科学性。 有基层干部说“形式主义是官僚主义逼出来的”,话虽过于绝对但值得深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江宇表示,要从根本上给基层减负 需要在 调查研究基础上搞好顶层设计,让决策更有确定性、操作性、可行性。 顶层设计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建立在对基层的深入调研和基层经验的总结基础上的。有些工作,如果上级对改革的目标、模式、方法并未给出明确意见,或者即使做了顶层设计,但不符合基层的实际,那么地方在贯彻时就难以落实,从而出现形式主义。

  再次,要完善考核体系,力戒“痕迹主义”。 “痕迹主义”在基层流行,已成为形式主义新变种,基层干部反映强烈。北京市委党校鄯爱红教授认为,减少不必要的督查、考核、问责, 要 在厘清限度和边界上下功夫 ,使基层干部从对数据、编材料、做图表、造典型等繁杂工作中解放出来。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行政学教研部副教授代凯分析说,当前“痕迹主义”产生的直接原因来自部分基层干部的假作为、懒作为、不作为,但究其实质而言,“痕迹主义”的形成主要源于监督考核机制的设计不科学。 治理基层“痕迹主义”,除了对基层干部进行教育引导外,关键要完善相关制度举措。

  一是设计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 当前对基层干部的考核指标体系存在宽化、虚化、模糊化等问题,指标体系涵盖诸多方面,考核重点不够突出,指标设计不够精准。要区分基层干部的工作结果与工作行为,灵活运用结果考评法与行为考评法给予考核评价。要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重点抓住一些关键指标与核心环节。

  二是进行差异化的考核评价。 当前对基层干部的考核评价存在“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的“一刀切”问题。在指标设计和考核评价上,要体现地区、城乡、系统、部门、层级的差别,制定相应的考核实施细则。

  三是上级监督考核单位必须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 当前一些上级对基层的监督考核浮于表面,满足于观看展板、检查材料,缺乏到实地一线开展工作情况调研,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基层应付检查和欺上瞒下等“痕迹主义”问题。

  形式主义是“四风”之首,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复杂性等特点,反对形式主义不仅需要了解基层实情,把准脉、找准症结,更需要社会各界出谋划策,提供更多现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上下同心,“基层减负”成效可期!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