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乌兰察布所有嘎查村告别“空壳”
2019-09-20 09:13: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妍 辛凤娟 石鑫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察右中旗科布尔镇阿令朝村生产的品牌粮油产品。

  

  察右中旗科布尔镇阿令朝村的肉驴养殖场。 石 鑫供图

  

  今年夏天,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大六号镇大西沟村的大棚内瓜果飘香,每逢节假日,前来采摘、吃牧家乐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六号镇镇长任力介绍,不仅在该村投资观光采摘园的民营企业日进斗金,村集体也搭上了现代农业的顺风车,每年入账5万元以上。

  大西沟村壮大集体经济的路径选择,是乌兰察布市的一个缩影。早在2017年自治区基层党建述职评议会上,乌兰察布因全市近三分之二的嘎查村是集体经济“空壳村”而被“点名”。为改变这一局面,该市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多元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经过一年多的集中攻坚,全市1319个嘎查村中,880个无集体经济收入的嘎查村全部“清零”,其余439个嘎查村效益全部“递增”,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占75%。

  以点带面,拉开“清零递增”大幕

  乌兰察布市所辖11个旗县市区中,有8个国家级贫困县,2个自治区贫困旗县,农牧区基础差、底子薄、资源少,发展集体经济先天不足。“从气候条件看,无霜期仅4个月,‘种一坡,收一车,吃一锅’形象反映了当地产业发展的窘境。”乌兰察布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永忠说。

  困难越大,迎难而上的勇气越足;穷根越深,攻城拔寨的信念越坚。2018年,全市开展了嘎查村集体经济“清零递增”行动。

  各地各部门一盘棋布局,成立嘎查村集体经济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引导财政、农牧业、税务等部门形成同心圆,采取“产业发展一批、项目扶持一批、财政兜底一批”的方式,因村制宜,各个击破。按照先摸底、后发展的要求,1319个嘎查村启动集体“三资”清查,村村建立银行账户,为发展集体经济奠定基础。

  各地分别选取基础条件好、发展思路清、群众支持度高的嘎查村作为试点,落实领导包扶,加大资金项目支持,形成强带弱、点带面的燎原之势。全市共遴选试点嘎查村750个,全部落实了资金、项目,并把加大教育培训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采取市级示范培训、旗县全员轮训的方式,先后组织基层干部赴浙江杭州、贵州六盘水、河南兰考等地学习考察。截至目前,市县两级共举办培训班49期,累计培训5400余人次。

  “2018年解决‘有没有’,2019年侧重于‘好不好’。”刘永忠说,清零之后就要着手谋划如何稳定递增。

  把戏人人会做,各有巧妙不同

  在典型引路的基础上,乌兰察布市探索总结了盘活存量型、添置资产型、入股分红型、土地流转型、特色产业型、有偿服务型、旅游开发型、电商孵化型、光伏发电型9种强村模式。

  商都县大黑沙土镇红卫村向种植大户流转土地400亩,年收入8万元,属于典型的土地流转型;察右前旗三岔口乡小土城村成立基建服务中心,购买了挖掘机和转载机,承揽工程业务,年收入6万元,属于典型的有偿服务型;卓资县东壕赖村建成休闲观光农庄,集采摘、休闲、农家体验为一体,年收入6万元,属于典型的旅游开发型……

  选择一种模式或者几种复合模式,各地因地制宜,竞打特色牌。在察右中旗科布尔镇阿令朝村,记者了解到,依靠1400平方米的肉驴养殖棚舍、120平方米的石磨面粉加工和榨油厂,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了10万元。依靠紧邻S335线的交通优势,阿令朝村正筹划建设观光农业大棚和垂钓池塘,将发展的触角延伸到第三产业。

  兴和县大同夭乡兴胜庄村去年通过发展特色养殖产业,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而兴胜庄村本身没有养殖场,租的是邻村大同夭村闲置的养殖场。一项举措,惠及两个村,大同夭村因此盘活了旧资产,每年获得租金3万元;兴胜庄则演绎了“无中生有”的好戏,实现了共赢共享。

  牵住人才强村这个“牛鼻子”

  “没有好的带头人,发展嘎查村集体经济就是天方夜谭。”刘永忠点中了这项工作的“穴位”。

  乌兰察布市嘎查村许多青壮劳动力、能人一度都流向了呼和浩特和包头等城市,留守家中的老的老,小的小,“7个党员8颗牙”的说法,虽有些夸张,却反映了嘎查村人才匮乏,村干部青黄不接、年龄老化、素质偏低的窘境。

  针对这一情况,2018年嘎查村“两委”换届时,该市大力实施优秀人才回村任职和回乡创业行动,广泛吸引外出创业优秀人才、党政机关在职干部、优秀大学毕业生等回村参选。经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全市3000多人报名参加换届选举。换届后,全市嘎查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比上届下降3.2岁,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528人,较上届提高22个百分点,实现了升素质、降年龄的预期目标。

  以察右后旗丰裕村为例,人才不“断档”是该村成功的重要因素。丰裕村现在是旗里的明星村,依靠规模化种植实现了集体经济年收入40万的佳绩。这些成绩,离不开带头人刘龑。刘龑是个“90后”,研究生学历,2016年担任丰裕村驻村第一书记后,便思忖着如何让规模化种植产业“站起来”。在“引才行动”中,他成功当选丰裕村村书记,通过与政府部门、企业成立联合党支部,注册产品商标,打通超市销售渠道,领跑产业发展。“我们村集体收入五成归村集体,三成给村民分红,两成注入村弱势群体基金会。” 刘龑说,就要让发展的成果普惠于民。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