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90岁了,身体依旧很硬朗。从普通的农民成为连续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从西沟村走到北京人民大会堂,从全国劳模到“共和国勋章”,她的故事传奇,荣誉满满。
对于这些,申纪兰总说:“这是党对我的信任,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相较而言,她说得最多的是西沟村该如何发展、西沟人该怎样脱贫致富。
同工同酬改写妇女地位
1947年,申纪兰嫁到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这之后,她陆陆续续到过县城、省城和北京,但始终没有离开过这里。
上世纪40-50年代的西沟村多山少地,山是石头裸露的荒山,地少不说,还是石头积下的薄地。恶劣的自然条件再加上生产资料匮乏,西沟村正常的农业生产很难、村民吃饱饭更难。危难之时,村党支部书记李顺达组织起互助组,开展生产自救。申纪兰积极响应,在婚后第六天就下地劳动。
那时,农村有着“好女不出院”的陋习,她起身反抗,带着十几个姐妹加入互助组,和男人一样种树开荒。至今,村里仍传颂着这样的“斗争故事”:
春播快开始了,成堆的粪要往地上匀。妇女装一天粪7分工,男人挑、匀一天10分工。干了一天,妇女们都想挑粪匀粪。男人不愿意,就比赛。一样多的人和地,男人休息了,妇女不休息。不到晌午,妇女们都匀完了,有的男人还没匀完,连最反对同工同酬的男社员也说“该提高妇女的底分了”。
1952年,申纪兰带领农村妇女实现同工同酬,以劳动和创举塑造了新中国农村妇女的新形象,并推动了“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
自此,在西沟村,妇女与男人一道扛起锄头、挑起担,开始了大面积治山治水、打坝造田、植树造林,换来了土不下山、水不出沟,耕地面积增多、农业增产,荒山荒沟绿树成林。
这之后,她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作为新中国妇女代表,到丹麦参加世界妇女大会。
创办企业开拓集体经济
告别了贫穷饥饿,西沟人看到了奋斗才有出路。也只有奋斗,西沟才能致富。
改革开放后,申纪兰率领着西沟人喊出了“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无工不富”的口号,开始了工业化转型。
1984年春,刚刚参加完“两会”的申纪兰便带领村干部到河南、江苏、山东等地参观考察乡镇企业。考察结束,她下定了办企业的决心。
1985年4月,西沟村利用本地丰富的硅矿资源,开始兴建铁合金厂。这是西沟村有史以来创办的第一家初具规模的工业企业,也是平顺县创办的第一个村办企业。1987年10月,总投资150万元,西沟铁合金厂一号炉建成并试产成功。
1994年,西沟村办起了金星磁钢厂。1997年,西沟村与山西安泰集团合作建成了山西安泰纪兰饮料有限公司。随后,西沟饮料厂全面改制,组建了山西纪兰饮料有限公司,使西沟村办企业第一次引进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从跑项目、找资金到领着村民亲自干,申纪兰经历了办企业的艰辛,却让村民尝到了兴工致富的甜头。
西沟村前任党支部书记王根考清楚记得,一次清理铁矿的厚沉渣时,由于锅炉温度高,为了安全,他想着花钱找人来做,但申纪兰不同意,她自己拿着铁锹在高温炉下铲,为大家省下了5000多元。
随着纪兰核桃露、纺织绣品、化工建材源源不断地运出山外,西沟的集体经济突飞猛进。最辉煌时,西沟拥有10家企业,西沟村民年均收入曾是平顺县最高的。二层楼房、西沟幼儿园、中小学校,见证了西沟在那段时间的辉煌,也见证了申纪兰作为劳模的奉献与担当。
这样的探索为西沟日后成功发展香菇大棚、光伏电站,引进太子龙服饰企业,与山西曦晟园科贸公司合作发展沙棘产业,积攒了经验。
盘活资源蹚出绿色新路
上世纪50年代的西沟不像现在这样绿树成林。光秃秃的山上石头遍地,深深的7条大沟也是石头密布。恶劣的自然条件让西沟与贫穷相伴。
“能栽活一棵就不愁一坡。”申纪兰率领着西沟人劈山取石,在河滩地打坝治水造田,硬生生地通过“一百担粪一亩田”的坚持,在“阳坡栽树树难活”的山上栽满了松柏,在沟里滩上造了田。如今,2.6万多亩的造林面积成了西沟的“绿色银行”。
在她的带动下,西沟人延续着植树造林的传统。西沟70多岁的老人们还都下地干活、上山植树。
2012年冬,由于西沟铁合金厂炉体小,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需要进行拆除。这是申纪兰亲手创办的第一个企业,曾带动全村200余户群众脱贫致富。申纪兰知道,西沟的发展要跟上国家发展的步伐,毅然关停了铁合金厂、磁钢厂、石料厂和砖瓦厂。
申纪兰清楚,西沟要把自身的资源转变成发展优势。绿水青山下的生态资源、革命传统和劳模文化的红色资源,这些都将变成西沟村的旅游前景。
申纪兰说,西沟的现在是艰苦奋斗出来的。不脱离农村,不脱离劳动,带领着西沟人建设乡村、脱贫致富,她作为共产党员和劳模,更应该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