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美感知和艺术消费领域,乡村有着越来越强的吸引力。艺术可以让人们记住乡村生活之美,让人重拾不能割舍的乡愁
在大规模城市化进程开始之前,乡村的历史更悠久,范围更广大。对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来说,乡村是故里、是家园;对出生在城市的人来说,乡村是自然、是桃花源。尽管人口向城市聚集是工业社会的主要趋势,但在审美感知和艺术消费领域,乡村却有着越来越强的吸引力。重塑乡村形象,发展乡村经济,改善乡村生活,艺术大有可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20个字无疑对乡村发展、乡村文化传承提出更高要求。在乡村,家风、习俗、礼仪、邻里、建筑诸此种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常见而容易被忽视的文化资源,世间宏阔深邃的基因和密码,无声隐藏于土地。可以说,乡村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村庄,更是情感意义上的故乡,乡村振兴离不开这种文化的支撑。
而艺术正是提炼和表达这种文化的恰当方式。遍览中外特色乡村建设实例,可以发现:因为艺术,同样是世外桃源,可以有一百种演绎,同样是巴山蜀雨,可以有一百种形态。艺术可以让人们记住乡村生活之美,让人重拾不能割舍的乡愁,满足现代生活的精神诉求。它让乡村人找到自我,愿意住下来,让城市人得到心灵慰藉,愿意留下来。用艺术改变乡村,激发乡村的内在潜能,塑造现代村庄风貌,不仅可以唤醒乡村文化的振兴,更能带动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
用艺术提升乡村价值魅力。艺术是提升产品文化价值的重要手段。建立以艺术体验感知为导引的产品品牌,用艺术设计包装乡村产品,注入体现地域特色的优秀设计元素,是加大力度促进农村产品品牌设计的有效手段。比如四川蒲江的明月村,村民们世代守着7000亩雷竹园、3000亩茶园,以及一口300多岁的古窑,过着制陶、种茶、农作的平凡日子。乡村建设者以纯手工制作和天然矿物釉为特色,在传承唐代邛窑古风基础上,打造“明月窑”品牌。不过四五年间,古老的明月村已成为明月国际陶艺村,引无数人慕名而来。乡村文化品牌是农耕文化的精华和竞争优势,我们要集中挖掘整理当地村落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和完善乡村文化内容,打造因地制宜、独具特色的艺术乡村品牌。
用艺术推动乡村融合发展。结合区位交通、生态资源、人文资源、旅游资源优势,利用乡村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生态农业、地域特色旅游、乡村风情探索、农家乐等特有资源,建设和发展一批新型复合型艺术乡村示范基地,让传统乡村重放光芒。比如火爆“抖音”的浮云牧场视频。在视频中,推开窗是壮观的雪山,脚下是不断变幻的云彩,晚上抬起头是漫天的繁星。浮云牧场不是“单打独斗”的一处景点,如果从成都自驾,可以沿317国道顺路看桃坪羌寨、棉虒古镇、映秀等。这些规划建设,可以推进“文化创意、旅游创新、农民创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融合。采用“以点带面”的工作方式,把艺术乡村典型模式和典型做法通过不同类型的媒体宣传出去,能够促进艺术乡村先进经验及模式在乡村广泛传播。
乡村振兴是一项前景光明的崇高事业,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同心同向发力。乡村振兴,是走出乡村的人们回过头,对乡村价值的重新认知,同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以艺术为载体,拓展渠道,创新宣传,吸引社会各界能人和各方力量投向乡村。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重视乡村振兴中艺术对人心的浸润,提升农民的思想境界,让每个人在凝视故乡时发现蓬勃之美,能够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内生动力。
如今的乡村是一个有着多元发展可能的空间,用艺术激活资源的优势愈加明显。打造因地制宜、独具特色的艺术乡村品牌,用艺术结合本地的乡村文化资源,创造性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乡村文创产品等,能够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激活千百年绵延至今的优秀文化传统,呈现中国农民广阔而生机勃发的乡村生活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