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全州:一线扶贫增“才”力
2020-09-14 16:51: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潘攀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自从我们村来了桂建芳院士,用科技知识改变了传统种养模式,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脚步更快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七星村党总支部书记唐政明激动地说。

  才湾镇七星村是“十三五”贫困村,过去老百姓“靠天吃饭”,主要以传统种植水稻养家糊口,由于缺乏技术、品种单一,卖出的价格也不高。唐政明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后,积极与镇党委、政府和后盾单位县委组织部对接,引进中科院院士桂建芳,创建全县首个院士工作站,筹资100多万元打造绿淼稻渔综合种养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为脱贫攻坚提供了产业支撑。早在2017年全国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中,七星村就凭借“禾花鱼高产”模式摘得桂冠。如今,七星村已实现整村脱贫摘帽,辐射带动全县稻田禾花鱼养殖面积达50万亩,年总产量8000多吨,总产值达4亿元。稻田禾花鱼养殖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

  以上仅仅是全州县人才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州县牢固树立“人才是脱贫攻坚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推行以“科技人才一线服务、干部人才一线帮扶、产研学用一线合作”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扶贫“一线工作法”,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到脱贫攻坚一线建功立业,为如期实现全面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智力支撑。2019年,13个贫困村3843户13571人实现了脱贫摘帽,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0.4%。

  科技人才一线服务,变“粗放管理”为“精细指导”

  科技扶贫,重在人才。针对农村产业发展缺科技人才、自我“造血”功能不足的实际,该县采取驻村蹲点、搭建对接平台、培育产业项目等方式,从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单位遴选36名技术骨干、高级农艺师等人才进驻全县18个乡镇70个贫困村开展“点穴式”科技扶贫。

  “沃柑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但要高产稳产应具备土层深厚、疏松肥沃、pH值在5.5~6.5之间、地下水位在60cm以下等土壤条件,由于沃柑枝梢生长期和果实膨大期需要大量水分,因此种植时应靠近水源,便于灌溉……”在全州县绍水镇金太阳沃柑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全州县双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派驻技术专家赵雄文正为20余名贫困户耐心解答沃柑种植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据悉,该县通过实施科技扶贫战略,广泛推广沃柑栽培实用技术,在全县18个乡镇种植沃柑种植面积超过12万亩,产量已达10万吨左右,为每户种植户带来4万元左右收入。沃柑产业种植已成为全县贫困群众的“致富树”和“脱贫果”。

  为进一步提高科技人才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该县依托县党群服务中心创建人才创业孵化中心,整合县乡村三级“党建云互动”视频系统、“全州党建云”微信公众号、“全州县全域党建云”微信小程序等“指尖党建”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人才双向对接服务。同时,推行科技人才“订单式”服务,村(社区)“两委”干部根据需求在线“下单”,科技特派员及时“接单”提供科技服务。

  “我们东山瑶族乡地处高寒山区,县里到乡政府来回一趟要2个多小时,请专家来指导费时又费力。现在我们通过‘党建云互动’视频系统可以跟科技特派员连线,有问题可随时咨询,比较难解决的还可事前下单预约邀请专家实地指导,产业难题迎刃而解,打响了高山茶叶、金槐种植等瑶乡产业特色品牌,脱贫致富奔小康有希望了!”全州县东山瑶族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分队长郑甜森高兴地说。

  据悉,去年以来,全县科技特派员通过“指尖党建”平台在线“接单”180余次,到乡镇、贫困村累计指导稻鱼综合种养、沃柑种植、金槐种植、富硒米种植等230余场次,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种养新品种27个,为脱贫攻坚增添了动力。

  干部人才一线帮扶,变“上热下冷”为“无缝对接”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为打破城乡发展壁垒,该县大力推行“党支部+人才+企业”抱团发展助脱贫“篱笆桩”模式,建立完善干部人才帮扶协作工作机制,选派70名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659名干部驻村扶贫,整合32862名“六类人才”与68家企业力量,围绕沃柑、米粉、金槐等优势产业开展技术扶贫,加快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增强脱贫攻坚“造血”功能。

  “不让群众哄下台,要让群众富起来……”这是桂林市扶贫办驻全州县咸水镇白竹村第一书记刘贺上任时,公开作出的郑重承诺。今年春节前后,正是白竹村扶贫车间柑橘加工的高峰时期。刘贺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主动与车间负责人联系沟通,想方设法为车间正常生产创造条件。为降低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刘贺专程去外地为扶贫车间购买口罩200个,体温枪、消毒剂一批,有效缓解了扶贫车间复工复产的“燃眉之急”。

  为进一步凝聚脱贫攻坚智慧合力,该县从县农业农村局、文广体旅局、工信局等部门单位选派业务型、技术型干部60多名,组建“流动讲师团”,到乡镇、村(社区)开展扶贫创业技能培训。依托县、乡、村三级党建“云互动”视频系统和322个远程教育站点,开设“远教大讲堂”,举办扶贫政策学习培训、柑桔黄龙病综合防控助力脱贫攻坚技术培训、电子商务进农村技术培训等180余场次,培育电商青年英才、米粉行业经理、“医联体”专家、红色基因传承人等特色人才队伍8支9600多人。

  全州县龙水镇聚龙生态园负责人唐勇彪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龙水镇选派‘扶贫专员’驻点帮扶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生态禾花鱼养殖、药膳鸡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引导全镇15个村民合作社组建联社,整合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00多万元以43%的占比入股分红,每村每年可获得4万元兜底收入,每人年均分红3800元,实现村集体、企业和群众抱团致富。”

  产研学用一线合作,变“科技成果”为“扶贫效益”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为加强脱贫攻坚理论支撑,该县建立脱贫攻坚“智库”,将脱贫攻坚典型经验和调研报告100余篇分类收集整理归档,每月组织18个乡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分队长召开1次分析研判例会,为谋划开展下一步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脱贫致富,人才先行。全州县通过开展“智荟全州·融合共享”六大行动,引进院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810人,打造绍水镇绍兰村市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才湾镇南一村毛竹山自然村市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桂林国际茶花谷旅游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产研学用基地23个,创新校企村合作、村企、村社合作等模式7个。同时,健全落实人才联项目工作机制,引导高层次人才走出实验室、走进全县286个村(社区),指导实施产业项目126个。

  全州县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是全国的槐米集散地。到了1998年,全州人在长期贩卖槐米的过程中,看到了槐米市场的巨大潜力,于是有人开始种植金槐,且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近年来,该县将金槐产业化开发与示范作为脱贫致富的“一把手”工程来抓,出台了一系列加快金槐发展的政策文件,鼓励群众种植金槐面积达10万余亩。与此同时,与广西禅方药业有限公司合作,通过应用山东大学“分子形态转变法精制芦丁”最新专利,提高了芦丁的提取率,成为全国最大、最先进的槐米提取芦丁的加工企业,现已开发出“芦丁粉”、“芦丁片”、“金槐冲剂”等产品,全州县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协会评为“中国金槐之乡”,金槐产业成为全县脱贫致富、农民增收的主打产业。

  在全州县才湾镇322国道两旁,加工干米粉的厂家一家连着一家,待装干米粉的卡车排起了长队。各生产厂家厂房里机器轰鸣,工人忙得不亦乐乎。走进桂林全州米兰香食品有限公司,在全封闭生产车间里,“全副武装”的工人正在自动化流水生产线上忙碌,从大米原材料到成品米粉,全是流水线自动化生产。公司负责人汪丽说:“原来公司生产的主打产品是桂林干米粉,近年来通过引进人才,新研发了湿米粉保鲜生产工艺,现在不仅米粉种类更多了,销量也更好了!”

  “为进一步推动高校科技和人才资源流向脱贫攻坚一线,我县实施大、中学生‘1+1’基层培训计划,在桂林人才网开辟‘全州县企事业单位人才招聘’专栏。目前,与高校合作开展产教融合服务63次,征集就业岗位50多个,收到应聘简历216份,已录用21人,打造了脱贫攻坚的人才‘引擎’。”全州县委书记林武民表示。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