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全州:一线固垒强基础 村级阵地党旗红
2020-09-14 17:01: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胡常胜 潘攀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认真落实中央、区、市关于加强基层阵地建设的部署要求,针对一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面积狭小、使用率低、功能不全等问题,按照“因地制宜、多方筹资、整合力量、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改造升级工程,将村级阵地打造成为团结带领群众的核心、教育培训党员的学校、一线攻坚克难的堡垒,不断增强广大农村基层党员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截至目前,全县286个村(社区)全部达到了200平方米以上,其中300平方米以上234个,500平方米以上18个,1000平方米以上2个;建成县党群服务中心、18个乡镇党群服务中心、286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并全部投入使用。

  坚持“四个统一”,将“前沿阵地”建成“红色堡垒”

  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列入全县重大建设项目,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抓、乡镇主要抓、村(社区)具体抓,整合民政、发改、国土等多个单位力量统筹推进项目实施,全面建强村级“战斗堡垒”。

  一是统一规划,让村级堡垒“更坚实”。邀请全州建筑设计院设计了3套建设图纸,为新建场所统一了外观,做到环境协调、整体和谐。通过向上争取一点、县财政配套一点、乡村自筹一点、后盾单位支持一点、社会各方筹措一点的方式,整合资金近亿元,全面推进全县182个村(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项目。截至目前,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74所,在原有基础上扩建59所,利用闲置校舍等建筑改建57所,建设总面积达29890多平方米。

  二是统一配置,让服务功能“更优化”。按照“1+10+X”的标准统一设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功能,即每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在一楼大厅都设置党群服务中心;配置党员多功能活动室(会议室)、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服务站、村民合作社办公室、驻村队员办公室、党代表联络室、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办公室、村(居)民委员会主任办公室、团委办公室、妇联办公室和农家书屋等10个基本功能室;X为各村(社区)根据需求拓展的功能室,如党群理事会办公室、矛盾纠纷调解室和专业协会办公室等,实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功能齐全、服务升级。

  三是统一氛围,让场所环境“更规范”。在进村路口统一设置指示牌,方便群众办事。在进村主干道和办公场所周围悬挂或粘贴党建宣传标语3条以上,营造大抓基层党建的浓厚氛围。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大门口按顺序统一悬挂村党(总)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综合服务中心和村民合作社等5块门牌,不再悬挂其他门牌标识。在办公场所悬挂国旗党旗,设置党务村务公开栏和特色工作展示栏,悬挂村干部值班去向牌、驻村干部承诺公示牌、服务指南等。实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确保树木修剪平整、地面硬化平坦、卫生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有序。

  四是统一平台,让群众办事“更高效”。投入60多万元,自主开发“全州县全域党建云”软件系统,量身定制宣教、监管、服务和保障系统。在县党群服务中心、18个乡镇党群服务中心和286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部安装“全州县全域党建云”软件和党建“云互动”视频系统,开通服务群众微信公众号,构建县、乡、村三级党群信息化服务体系,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政策一键传达、党务一键管控、事项一键办理。推出“二维码”图册指南,将党组织关系转接、群团组织建立等党群服务中心办事流程制作成二维码贴图,群众只要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能“扫”出办理事项的详细步骤及相关资料,方便群众了解办事材料、办结时限等情况。

  建立“五项机制”,将“单一管理”变为“多元治理”

  针对个别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重建轻管”和管理不善等问题,从建章立制入手,促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运行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一是建立协调管理制度,形成共治合力。县委组织部负责牵头指导全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管理使用工作,协调县纪检、财政、国土、发改、民政等部门单位,加强动态监管。乡镇负责活动场所日常监管,明确未经乡镇党委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侵占、转让、出售、出租、抵押村级活动场所,不得在场所使用范围内建设其他用途建筑设施。

  二是建立首问负责制度,保障工作落实。属于村级工作范围的事项,按规定能够办理的一次性向服务对象告知办事全部流程、依据和要求,及时办理;不属于职责范围内的服务事项,明确告知具体承办人员并做好衔接工作。

  三是建立限时办结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对群众提出的办理事项,只要符合规定、手续齐全,应马上办理;对不能当即办理的事项要说明原由,并告知来访者如何办理,在承诺期内以最快的速度予以办理,一般不超过7个工作日。

  四是建立资产管理制度,保护资产安全。建立固定资产登记簿,详细记载资金、物资、档案、文件和相关证件等情况,乡镇、村分级留存。对进行新建、改建、扩建或处置的活动场所,需召开村(社区)“两委”会议讨论决定后,报乡镇党委审批和县委组织部备案。

  五是建立便民服务制度,实现民事村办。制定党群服务中心运行管理办法,明确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职责、办事流程和图书借阅制度等。推行“微笑服务”,做到礼貌待人、热情接待、文明用语,不与服务对象发生争执。每天安排2名村干部坐班值班,专门接待、受理、落实群众需要的服务事项,确保活动场所“门敞开、人常在、事好办”。

  打造“六大中心”,将“贴心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坚持“一室多用、实用实效、便捷服务”的原则,打造“便民服务、民主议事、教育培训、矛盾调处、结对帮扶和文化娱乐等“六大中心”,将贴心、便民、优质、高效的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一是打造便民服务中心,变“多次跑”为“一站办”。充分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党群服务功能,设置“一站式”“集约化”便民服务窗口,服务内容包括党建、国土、农业、综治、卫计、社保等方面,为群众办事和代理代办相关事务,让群众办事“一窗受理”“只跑一次”。今年以来,通过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共为群众办理公共服务事项9800余件,受到了群众的普遍称赞。

  二是打造民主议事中心,变“一言堂”为“群音会”。建立“干部问事,群众说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的“五事”制度,针对群众普遍关心和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村(社区)“两委”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讨论村重大事项,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每季度召开一次“民主议政日”活动,向群众告知工作进展情况,听取群众对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的意见和建议。今年以来,共收集梳理基层党员群众对村(社区)发展的意见建议2100余条,采纳1600余条。

  三是打造教育培训中心,变“填鸭教”为“互动学”。整合全县322个远程教育站点、党建“云互动”视频系统和“全州县全域党建云”软件系统,开设“远教大讲堂”在线互动课堂。邀请区、市、县农业专家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通过在线点菜、按需下单、远程接单,为党员群众传授种、养、加工等农村实用技术。今年以来,举办“远教大讲堂”16期,培养农村“土专家”“田秀才”2800余人,农民致富带富能力不断增强。

  四是打造矛盾调处中心,变“群众访”为“干部访”。利用村级活动场所人流量大的特点,由派出所民警、司法所调解员、法律顾问、群众代表和党员干部等联合成立“党群调解流动小分队”,主动下访,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接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排查化解积案,实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调处、早化解。今年以来,全县286个村(社区)共开展干部下访活动730余场次,调解邻里纠纷、土地纠纷、婆媳纠纷等1370余件,营造了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

  五是打造结对帮扶中心,变“一对多”为“一对一”。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选派659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员奔赴18个乡镇286个村(社区),一对一开展驻村扶贫,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点对点服务。强化后盾单位帮扶责任,制定帮扶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确保后盾单位党组织与村(社区)党组织帮扶“零遗漏”,机关党员与农村党员结对“全覆盖”,累计提供扶持物资890万余元。

  六是打造文化娱乐中心,变“小阵地”为“大舞台”。积极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创建、“乡村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党员示范户评比等活动,营造创先争优、比学赶超的良好村风民风。依托“农家书屋”配备书籍和报刊,让群众免费借阅,满足党员群众的精神需求。开展农村党员“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村民健身运动会等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以来,组织开展送戏、送电影、送书籍、送文化下乡等活动1900余场次,受惠36万余人,让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真正成为娱乐、休闲、健康的精神文化家园。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