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干脚是岑花村一个自然寨,全村民小组54户,就有20户是贫困户,贫困发生率达37%,面对这样的贫困深度,如何增加群众就业稳定增收,改变小组精神风貌——回想起刚来面临的困境时,组长杨文付满脸洋溢的说:“脱贫攻坚对我来说,印象太深刻了,一想到贫困户要按时脱贫,晚上就睡不着觉!要不是刘老师来了,我还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改变这面貌!”
刘跃坤入户走访与村民座谈
岑花村地处贵州省黄平县旧州镇东北方向,距离旧州镇8公里,常住人口474户1964人,聚居汉族、苗族、侗族等,是该县的深度贫困村之一。
杨文付口中的“刘老师”——是黄平县第三中学团委书记刘跃坤,作为黄平县第二批选派干部来到旧州镇岑花村元干脚组担任脱贫攻坚网格员。
以前的元干脚唯一的院坝垃圾满天飞,道路泥泞坑洼,沟里污水横流;饮水经常断流,亲邻之间不团结,干群关系紧张,有个别过激村民甚至直言不讳说老师在学校不好好教书,来这里搞什么扶贫呢……?
尽管临行前早有思想准备,刚到岑花村的刘跃坤还是被眼前看到的一切“惊呆了”。
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关系到党中央庄严承诺的如期实现。作为中学的一名共青团专职干部,年轻的共产党员,能有机会跟上时代步伐参与脱贫攻坚,既感到是责任,更感到是光荣,刘跃坤这样认为。
报到那天,“如何做才能让群众相信自己”“我主要来干什么”?当晚辗转难眠,在痛定思痛后坚定了信念“用心为民办事,赢得群众信任”,刘跃坤暗下了决心。
用心用情去感动群众,改变他们一直以来的思想包袱。初夏的五月,正是万物花开孕育的重要时节。为尽快打开脱贫攻坚工作局面,晚上完整材料,研判问题,制订方案。白天“俯下身子”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去贴近群众。与村民交朋友、拉家常、谋发展,了解群众情况,倾听群众心声,记录群众诉求。通过近一个月日日夜夜的奋战,群众积极性随之被调动起来了。
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要办实事就一件一件来。为了解决该组饮水困难,在刘跃坤率领下,及时向上级部门申请水管、水表,但看到如何让留守家乡的老人和儿童完成这项工程,刘跃坤心里最清楚,二话不说脱下西装,挽起裤腿与留守村民一起开挖沟、接水管,两天时间,所有水管全部安装进户,村民终于喝上安全饮用水。看到已经维修好的院坝,想起前几天几个老人的唠叨,“院坝倒是修得很漂亮,但能有健身器材就更好了”。刘跃坤亲自写申请,主动到文体广电局递交了报告,一个多月,20000元余的健身器材拉到位了,几个寨老面对刘跃坤老师竖起了大拇指“这个小子不是来镀金的”。
要拔掉穷根,就业增收是关键。刘跃坤多方寻找载体平台,依托岑花村成立百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动员农户流转土地,引导贫困户到合作社就近务工,正如贫困户潘兴碧所说“我已经在基地务工有3个月了,每天能挣到80元,既得到活干有工资,又能够照顾小孩上学。
类似于贫困户潘兴碧情况的还有不少,不仅仅可以就近务工,还直接享受百香果种植合作社利益联结“分红”。2017年以来该村许多留守妇女扮演起了“包租婆”、当股东、返乡能人等角色从事多元产业发展,“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把脱贫攻坚想法交由群众把脉,让群众这个脱贫致富主体自己议、自己说,确保脱贫发展思路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对驻村扶贫,刘跃坤有自己的心得。
仅驻村扶贫的这段时间里,刘跃坤鼓励26户村民联户小规模养殖家禽,达到抱团发展的目的,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引导1户贫困户发展微型企业孵化鸭苗房;动员贫困户参与保洁员、护林员、保安等扶贫公益岗位4个,引导1户村民成立岑月焚化制品厂,吸纳12名贫困劳动者就业。
自驻村工作后,刘跃坤发现,要解决干群关系紧张问题,必须做好群众的“心病”,为此刘跃坤通过宣传标语、入户宣传讲解,先后召开大小会议30余场次,现场培训8次,参会群众900余人次。通过大力开展"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精准扶贫不是养懒人”等思想“开化”会,让贫困户和广大村民了解脱贫攻坚“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纠正少数群众“等靠要”的隋性思想。
面对贫困户吴通庆82岁的单独老人,患有长期慢性病,生活整天闷闷不乐。同时住着四面通风的土墙,院坝杂草丛生,室内卫生一团糟,就是不愿纳入房屋三改范畴,刘跃坤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坚持每周两次入户帮助整理卫生和劝导吴通庆整治房子。可是该户的顾虑太多,通过一次次的疏导,一次次的交谈,当吴通庆搬进整洁明亮的房屋时露出会心的笑脸。贫困户吴治付上肢残疾,两个女儿远嫁他乡,妻子雷安碧长期患病在家,家庭经济来源全靠吴治付就近在建筑工地打些零工补贴家用,考虑到该户的实际困难后,刘跃坤极力推荐雷安碧做村级保洁员工作,由于打扫卫生让她感觉有点害羞,她几次打起了退堂鼓。刘跃坤多次找她谈心鼓劲,半月后,雷安碧终于鼓起勇气,固定工资年收入5400元,确保了家庭稳增收。
群众的认可是刘跃坤前进的动力,他表示:“撸起袖子加油干”,下足绣花功夫,把脱贫工作做实做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