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华兰收集群众建议
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的“90后”女村支书代华兰,积极引领村级产业发展,在当地传为佳话。
民族村自然风景秀丽,有云雾缭绕的望云峰、一望无际的五云茶场,以及风情万种的“大石盘”苗寨,但仍是省级三类贫困村,村民生活大多比较贫困。如何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民族村破题发展的关键所在。2016年底代华兰来到大同镇民族村后,凭借对自身优势和发展愿景的清晰洞察,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让“绿水青山”的颜值和“金山银山”的价值统一起来,找到了民族村高质量发展的钥匙。
发展思路一旦敲定下来,代华兰说干就干,她一边组织村民召开产业发展座谈会,一边外出考察学习、招商引资,引进效益好、见效快的项目落户本村,竹业、茶业、特色种养、风情苗寨等农旅产业快速发展,并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加快了群众的脱贫步伐。2019年底民族村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总投资3683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达到208万元,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77户570人全部脱贫出列。
“作为村里的一名干部,村民在发展生产中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有针对性的提供帮助。”代华兰说。自从引进五云茶场以来,代华兰多次实地考察,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目前该茶场发展规模已有300亩,后续将陆续扩大至500亩以上,至少带动10户村民实现长期稳定就业,户均增收2800元以上。
在发展村级产业的同时,代华兰还加大与杨昌芹、陈文兰等非遗文化传承人、产业带头人的联系力度,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让民族村家家有技术、人人能就业。22岁的许燕就是其中之一,三年前在家待业的许燕加入到杨昌芹的公司学习竹编,现在她每个月的工资就有三四千。
今年以来,赤水市培养了像代华兰这样的乡村振兴村级组织领军人才22人,并制定了“一村一策”“一人一策”挂帮机制,让他们尽快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