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刚刚接触,一天敲两三斤。”“我一天最多能敲到15斤左右。”以前的锦屏县铜鼓镇花桥村,茶余饭后,人们总是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唠嗑闲聊、话家常,或者就在村里小广场跳广场舞。近年来,走在铜鼓镇的大街小巷,一道别样的风景映入眼睑——敲山核桃。
图为村民在锦屏县高杰山核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基地晾晒山核桃。杨晓海 摄
随着脱贫攻坚宣传工作的深入,留守村里的人们渐渐意识到,不能什么都等靠要,脱贫还得靠自己,不能得过且过让时间白白浪费掉,得做点什么有益的事,不需要强劳力,又能打发时间,还能创造点价值贴补家用,也让外出打工奔波的家人减轻点负担,为合作社敲山核桃就是一条很好的路子。
花桥村驻村工作队员扳着手指头给村民算过三笔账:经济账,敲山核桃去壳,老少皆宜,敲好的一斤山核桃果仁能有6元钱收入,手脚快的一天能敲10-20斤,一个月下来能挣1500余元,用于日常闲杂开销绰绰有余,小活计也能派上大用场;亲情账,有这样一件事每天忙着挂着,家长里短少了,婆媳间相互埋怨少了,亲情更牢固了;健康账,老年人不必成天在家坐着百无聊奈,手不闲、脑不闲、心不烦,能减少老人痴呆,尤其在今年疫情期间,杜绝了聚在一起,有效预防疾病。大家心里一合计,何乐而不为呢,渐渐的,花桥村家家户户都有人敲起了山核桃,每到下午,沿村走一趟,随处都能看到家家敲山核桃的繁忙景象。
村民所敲的山核桃均来自锦屏县高杰山核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是铜鼓镇大力培育的“金种子”组织,也是锦屏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第一个以山核桃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过精心管护,山核桃基地从2016年开始挂果,并成功注册商标“谭小黑”,加工出的山核桃仁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成了畅销的“金名片”。2018年销售就达500余万元,2019年销售额增至1000余万元;同时利益联结该镇13个行政村、使得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人)700余户直接受益,紧密衔接的产业链更是带动了十里八乡的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昔日的“野山果”早已成为苗乡侗寨的“致富果”。
“只要不做农活,大家就会让两只手忙碌起来,在农家院子谈心时敲山核桃,在饭后散步休闲时敲山核桃,晚上看电视也在敲山核桃……”花桥村党支部书记肖池彬乐呵地说。
敲出的核桃仁铺洒在簸箕上,一层又一层,还散发阵阵果香味。聊天、敲核桃“两不误”,既打发了时间,排解了郁闷,还增加了收入,每个人的脸上看上去都是开心的笑容。
“只要得空,我就会敲上一敲,每天敲上七八斤,采收期每个月靠敲山核桃就可以有300元左右的收入,相当于一个低保户每月的收入,边聊天边增加点收入,想花钱自己赚,既不需要去找政府张口要,也不用向子女们伸手要。”花桥村65岁的罗老奶开心地说。
“花桥村共有656户,从事敲山核桃的就有80余人,按照每斤6元的市场价,平均每人每天按10斤计算,每月每人的收入在1500元左右,在加上种地、养鸡、养猪、核桃基地务工等收入,远远超过脱贫标准。很多妇女都是敲核桃的能手,在她们看来,敲山核桃是件既有钱赚又能锻炼手脚的好事情。” 花桥村驻村工作队员吴瑞霖笃定地说道。
每到山核桃丰收时节,在铜鼓、敦寨等周边17个村的400多名村民在家敲核桃,大街小巷一锤锤敲击声正奏响一支欢快的交响乐萦绕耳边,如今的花桥村,少了闲暇时邻里间家长里短的“八卦”之音,多的是一声声木槌“咚咚咚”敲打的和谐盛况。有在家门口敲的,有围坐在火塘一起敲的,有聚在大院一起敲的……敲山核桃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是那一锤锤的敲击声,敲出了和谐,敲出了希望,敲出了敲出了十里八乡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