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过去,河南省新蔡县李桥镇狮子口村经济条件差,人居环境差,村民矛盾多。后来,村里积极谋求转变:干部转变了作风、压实了责任;修通水泥路、治理污水沟、人居环境大变样;帮扶村民就近就业、增加收入;组织文娱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脱贫后,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走向乡村振兴。
河南省新蔡县李桥镇有个狮子口村。曾经,因为人多地少,十年九涝,狮子口村十分穷困。并且,缺的不仅仅是钱,很多方面都挺薄弱。
随着干部考核制度的完善,干部作风的改变,各方面事业有了长足进步:修通了水泥路,改善了人居环境;组织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为化解群众矛盾打好基础,优化管理加强引导,使得村子更加和谐。狮子口村正在奏响有效治理的新乐章。
监督实现了,奖惩分明了
干部工作更积极
第一书记原玉荣回忆起最初来到村里报到时的情景,跟现在村里充满干劲的气象大不相同。
5年前,第一天来村里,原玉荣就被浇了盆冷水。村委大门紧锁,村会计姗姗来迟,“自家农活多,耽搁了。”
原玉荣在走访中还了解到,有一些实际上贫困的村民未被列入贫困户名单。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的李党恩,佝偻着身子,向原玉荣诉苦:“您看看俺家这个条件,咋就不算贫困户呢?”
原玉荣感到问题不小,下决心同新当选的村支书李新瑞一同好好改变现状。
“群众要的就是一碗水端平!不作为,就不要当村干部。”原玉荣和李新瑞一起,同村干部们掰开揉碎讲道理。村干部们转变了认识,由散漫变成主动请缨,大家开始对村民逐一走访,全面了解村民确确实实的贫困情况,确保像李党恩这样符合条件的村民不再被遗漏,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工作顺利完成。李党恩得知自己反映的问题解决了,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2016年中旬,经过精准识别,狮子口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确定为192户787人,贫困发生率约19.9%。摸清了家底,确保一个也不掉队。2017年底,狮子口村顺利脱贫。
“组织建设是关键,管干部不能一阵风!”原玉荣说。村里组织村民选出“村务监督委员会”,实现了对村级事务和村干部的常态化监督。干部们树立了“不吃亏不当村干部”的思想,多奉献,少索取,并公开接受群众评议。
如今的狮子口村,“四议两公开”制度落到实处。担子压实了,工作积极性就激发出来了。干部作风转变了,干群关系和谐了,村民能管事,干部有干劲,狮子口村的乡村社会治理有了坚实的组织和群众基础。
土路变好路,水沟变荷塘
村里环境更美丽
2017年11月,贫困户吴桂花给村委会送了一面锦旗。她拉着原玉荣的手,激动地说:“真不敢想啊!咱这老农民,竟然一出门也能走上水泥路!”
“修路是最得民心的事。”狮子口村偏僻,出村的土路绕了老远,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收麦子的人不愿意来,村民只好压价出手,一斤麦子“要少卖四五分钱”,损失不小。村里的路也是年久失修,坑洼不平,时常积满污水和垃圾。
一听要修路,村民都赞成,但听说要集资、出力,甚至路离自己家宅基地近点远点,涉及利益,有些人就犯起了嘀咕。原玉荣三天两头登门做工作,终于,村民们都点了头。上头帮扶下,村里人群策群力,3年时间,狮子口村逐步修通了13公里出村的硬化路和通往家家户户巷道口、家门前的水泥路。
望着水泥路修通时一并装好的明亮路灯,吴桂花高兴地说:“俺这心里感觉亮堂堂的!”其他村民也纷纷表示:“下雨没泥巴,路很平整,走回家真方便了!”
路修好了,可村里的水还是“死水”。洪涝多发,狮子口村不大的土地上常年分布着大大小小30多处积水塘,地势低洼,水排不走就成了“死水”。加上村民经常往里倾倒垃圾、污水,积水塘大多污泥浊水,成了名副其实的臭水沟。
修完了出村的路,原玉荣就带着村干部和扶贫队员们,扛着一条借来的小船来到村东头出村大路旁那个最大、最臭的臭水沟,下水清理垃圾和淤泥。
“到晌午头,都饿了,这时来了个卖油条的,我们顾不上洗手,一人买了一根油条,用塑料袋垫着就往嘴里送。”原玉荣回忆说,“村民们知道村干部是在为村里干活,就拿了工具来一起干。”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序推进,村民生活垃圾分类、清运,与治理臭水沟同步进行。垃圾有了去处,村民就不再往水塘里乱扔,臭水沟治理的效果得以持续。
“人多力量大,水塘清理干净了,种上了莲藕,现在村里人都喜欢往水边溜达。”原玉荣表示,曾经的臭水沟,现在都变成了莲花池,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还让村民能够通过卖莲藕、莲子来挣钱。
如今的狮子口村,依靠集体经济收入,聘用30多名村民担任水塘清理员、街道清洁工和垃圾清运人员,并定期考评、奖惩,实现了村庄的干净、卫生、美丽。
腰包鼓起来,梆子唱起来
婆媳、邻里更和谐
2017年6月的一天,44岁的贫困户李贺云又和自己的婆婆吵起来了。71岁的婆婆孙道兰想要20块钱给外孙包一个红包,李贺云却不愿意,“老了自己不挣钱,还光往外送钱!”孙道兰听完气得摔碗,婆媳俩吵翻了天,引来邻居看热闹。路过的原玉荣看事情不妙,想进去调解,婆媳俩不想让她管,随手把门给锁了。
为了这件事,原玉荣思考了好几天。狮子口的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经济条件差。农闲时候,缺乏娱乐活动,又没有经济来源,婆媳之间往往因为琐事磕磕绊绊,婆媳矛盾容易加深。如何化解?
村里老人称这种生活矛盾有个词,叫“闲磨牙”。这给了原玉荣解决思路:让大家适当忙一些,咋样?
村里建起扶贫车间后,便组织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到里面做藤编、箱包和文具。李贺云干得多、赚得多,一月能收入两三千元。孙道兰年纪大了,干得慢,但也没少赚,一月也能收入近1000元。婆媳俩在扶贫车间里,有活干,有钱赚,吵架拌嘴少了,欢声笑语多了。
原本经常闹矛盾的婆媳俩越来越和睦了。为了奖励她们,也为了激励其他人,村两委给她们家送来了锦旗,还把“教女有方”的奖牌挂到了李贺云的娘家。婆家、娘家这下全都脸上有光,婆媳更加亲近了。
村两委还组织村民搞起了广场舞队、锣鼓队、腰鼓队和豫剧团等村民娱乐组织。闲暇时候,原本窝在家里打牌、喝酒、吵架的村民,走出家门,参与娱乐活动,丰富了业余生活和精神世界,精神面貌得到改观。
钱袋子鼓了,戏曲梆子也唱了起来,和谐的不仅是婆媳,还有邻里关系。除了种地,还有家门口务工的收入,有空时能够在一起娱乐,乡亲们很少再发生争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