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上蔡县拐子杨村书记张全收:从“让小家过好” 到“带大家奔跑”
2021-04-30 10:46: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刘世领 刘 琼 刘凤双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张全收查看玉米长势(资料图)

  从“让家人吃饱吃好”到“带领更多乡亲脱贫致富”,几十年来,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河南省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张全收,始终在与贫穷“死磕”。他说:“我在贫穷中长大、在脱贫中成长、在扶贫中蜕变,今后还要继续为乡亲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倾力奋斗。”

  从“打工仔”到“农民工司令”

  张全收出生在拐子杨村的贫穷家庭。“小时候,我们是一天三顿红薯汤、红薯馍,家人因此落下了胃病,每到秋冬季节酸水直冒,就连吃口白面馒头、豆腐压压胃酸的愿望也很难实现。”张全收回忆说,有一次牙齿脱落的奶奶想吃个软柿子,可家里连2毛钱也拿不出来。这一幕深深刺痛了张全收,他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让家人吃饱吃好?”

  为改变家庭命运,张全收13岁就开始闯荡,他卖过冰棍、爆过米花、搞过建筑、开过饭店。在外打拼15年,虽饱尝了世间艰辛,可还是债台高筑。1997年初,张全收选择到深圳发展,在朋友帮助下开了家小餐馆,逐渐实现了“让家人吃饱吃好”的心愿。

  “那时候来吃饭的老乡,谈论最多的就是就业难,看到他们满脸愁容,我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张全收说,在打理餐厅之余,他骑着自行车奔波于各个工厂,帮不少农民工老乡找到了岗位。慕名而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小餐馆成了农民工工作介绍所、生活救助站,他内心也升腾起“带更多农民工兄弟脱贫致富”的梦想。

  两年后,有了一定积蓄的张全收,决定将散兵游勇式的老乡组织起来,开办了一家玩具加工厂。可玩具加工有淡旺季之分,有时忙得脚不沾地,有时又十几天没活干,咋办?张全收受其他老板找他借人的启发,决定关掉玩具加工厂,成立全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培训、组编专业“劳务团队”派往用工企业。由于满足了企业季节性用工的需求,这种劳务派遣模式大获成功。

  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在公司待业的农民工多达3500人,张全收遵守“守望相助,有难必帮”的承诺,包吃包住、按月支付工资,两个多月花费800多万元。这一义举为公司赢得了声誉,成就了张全收“农民工司令”的美誉。20多年来,累计有230多万农民工经公司介绍走上工作岗位,劳务收入150多亿元,数十万家庭因此脱贫致富。

  从“企业家”到“村书记”

  在外打拼时,家乡拐子杨村一直是张全收心头的牵挂。2002年6月的一天,村里的老支书来深圳找到他,急切地说:“全收,咱村小学年久失修已成危房,外面下雨屋里流水。如果房子塌了砸到孩子,可咋办呀?”老支书的话让张全收异常揪心,他问:“新盖校舍得花多少钱?”“25万。”老支书又是搓手又是挠头,有些为难地说:“本来想让在深圳打工的老乡都捐点,但第一次打电话人家接,第二次就没人接了。”

  当时全顺公司刚刚起步,张全收的妻子脑溢血尚未痊愈,久病的父亲生活也不能自理,25万元对张全收来说确实不是个小数目。“钱没了还能再挣,孩子的安全是大事。”片刻犹豫后,张全收爽快地说:“吴叔,你们校舍建慢一些,我一边挣钱一边往村里寄。”老支书回村后又很快来信说,学校原先规划的是三排平房,但这样学生的活动场所就没有了,不得已改成两层楼房,费用增加到80万。

  “既然已经盖了,80万也要捐!”就这样,历时三年多村小学终于建了起来。2006年,张全收回村参加落成典礼,走在坑坑洼洼的村道上,他发现家乡的状况与十几年前他离开村子时并无两样,回村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想法油然而生,且愈发坚定。

  家人和朋友得知他的想法后,纷纷劝阻:“公司正处于发展关键期,许多事务需要你打理,一个人操两份心,不要命了?”张全收理解亲朋的担忧,但他也有不得不回的理由,“我妻子突发脑溢血时,是乡亲们这家50元、那家100元,才帮我渡过了难关,这个恩情我不能不报。”2008年,张全收高票当选为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从“贫困村”到“全国文明村”

  挑起村子当家人的重担后,张全收发现,全村2000多人,富余劳动力就有800多人。为了让这800多人有活干、有钱赚,张全收将他们分为两类:能够走出去就转移就业,通过全顺公司为他们提供岗位,保证每人每年收入不低于5万元;不能外出的,就为他们在家门口造饭碗。

  张全收筹集资金100万元,办起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了10座扶贫蔬菜温棚,供29户贫困户无偿种植,并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产品订单销往合作企业,保证贫困户稳定增收。同时,还充分利用扶贫资金,流转土地100多亩,带领村民建起了以花木产业为主,特色旅游观光为辅,集花卉苗木引种生产、种苗培育、园艺培训于一体的扶贫基地,为贫困户增加50多个就业岗位。2017年,拐子杨村如期脱贫,全村482户群众,280多户住上了楼房,180多户开上了小汽车。

  在帮乡亲们富口袋的同时,张全收也不忘“富脑袋”。曾经的拐子杨村虽然穷,但攀比之风盛行,办一场红白喜事,唢呐班子能请好几个,村民不堪重负。不少村民为了点蝇头小利,不惜吵架动粗,搞得邻里关系、婆媳关系很紧张。

  张全收从倡树新风入手,涵养良好村风、民风。他在村里开展“好农户”“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让身边的典型春风化雨般地感化身边人。每年腊月二十九,村里都要举办孝善文化节,邀请全村60岁以上老人吃饺子、看大戏。2019年,拐子杨村被评为“全国文明示范村”。

  如今,走在干净宽阔的村道上,看着村民一张张笑脸,张全收有了新打算:“通过‘内育’和‘外引’,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民、新企业家、新技术专家,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