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将军尧镇武大城尧村,村民们在枸杞地里剪枝立架、施肥浇水。在众多妇女、老年人的劳动身影中,一个戴着眼镜、书生模样的男青年显得格外突出。他就是“80后”驻村书记郭彭飞。
图为郭彭飞(右)在走访
武大城尧村是一个黄河边上的贫困村,土地盐碱化严重。2017年3月,郭彭飞从包头市林草局办公室主任的岗位上主动请缨,来到武大城尧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回想起刚驻村的时候,郭彭飞坦然说,由于自己年轻,村民把他当“小娃娃”,想得到村民信任,就得真心为大家办事,让他们放心。
村民王志强是郭彭飞的帮扶对象,37岁的他正值壮年,却因脑梗留下了后遗症,无法参与重体力劳动,家庭的重担全落到了瘦削的妻子身上。瞅着家里的两个女儿,大的上幼儿园、小的刚满两岁,王志强又心疼又无奈。看他腿脚还算利索,经郭彭飞推荐,他去了旗林草局做兼职护林员,每天的任务是骑着电动车上路巡查,每年可以领到6000元薪水。
郭彭飞所在的驻村工作站在村委会旁,里面既能办公也能睡觉。由于包头地区风沙较大,村部里整日人来人往,大门一般都开着,一天下来,郭彭飞的床上就是一层土,早起洗把脸,洗脸水都泛黄。
驻村以来,郭彭飞深深感到发展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长久脱贫的根本措施。作为林草系统的驻村干部,他开始谋划武大城尧村的集体经济林项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经济林研究中心副主任乌云塔娜对村里土壤土质分析测定后认为,发展枸杞经济林最适合。”郭彭飞说。有了专家的论证,他立即和村干部到宁夏等地实地考察。按照目前市场上的最低价格,刨除种植、管护、运输、加工等费用,每亩效益可达3000元,这是之前种玉米收入的5到6倍。
当郭彭飞欣喜地把种植枸杞的想法告诉村民时,老人们却皱起了眉头:多少年来一直种的是玉米,加之前两年雨水大,黄河泛滥,庄稼地遭了殃,村民损失惨重,种枸杞得两三年后才见效益,万一遇上天灾人祸,枸杞收不上来,或卖不出去,村里的百姓靠啥生活?
老人们的担忧深深触动了郭彭飞。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干部,他深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种枸杞可以增收脱贫,但出发点再好也得本着对父老乡亲高度负责的精神,在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上慎之又慎。
再三思量后,郭彭飞拿出了一个优化方案:先搞500亩枸杞经济林试验,以300元每亩的土地流转费为收益保底,这与种玉米的收入相当。有了“保底”,村民们对种植枸杞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不少妇女、老人加入到了种枸杞的队伍中来。今年枸杞的一期工程目标是220亩,目前已经种植了120亩。
一边是枸杞栽植进行得热火朝天,另一边是林果苗木到了开花吐绿的大好时节。郭彭飞回想起今年4月中旬包头市林草局在村里组织发放果木苗的场景,“当时村里的小广场上挤满了人,村民们开着自家的三轮车、四轮车来领苗,喇叭声、吆喝声好不热闹!”免费发放的果木苗包括苹果、梨、红枣、金杏、水李等品种1500株,价值共6万元。每家发放的数量按村民家的空地面积以及村民自己的意愿确定。
领到75棵果木苗的王元老人笑得合不拢嘴,连连称赞这个“小娃娃”有本事,“我一个人要是种不过来,雇人也合适啊。种上果树,除了自己有新鲜的水果吃,多出来的还能卖钱。”一户一品的特色林果业种植,让百姓闲置的土地充分利用,既满足生活所需,又节约成本。看到村民们开心的笑脸,郭彭飞心里乐开了花。
村民的地里绿起来了,村里的道路也要美起来。今年,郭彭飞请来市林草局绿化专家高标准规划村庄绿化,在道路两旁、村庄闲置土地等公共区域搭配种植乔木、灌木和经济林。从年初到5月中旬,村里已经种植了1900多棵苗木,每天可吸纳30余名村民务工。“我们要将武大城尧村打造成两季有花、三季有果、四季有景的‘森林乡村’。”郭彭飞对村子的未来充满信心。
驻村两年多,郭彭飞说自己把这里当成了家,村民也把他当成了亲人。有时加班到了饭点,村民会拉着他往自家里拽,很多年长者把他当成自家孩子,有什么好东西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他。虽然村民给的东西郭彭飞统统谢绝,但大家的心意让他心里暖暖的,格外有成就感。
翻开郭彭飞的工作日记,淡黄的纸页上,躺着一段工整的钢笔字:“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看到因为我的工作,能直接改变贫困群众的生活,我切实感受到了扶贫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