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有4年基层工作经历和8年“三农”工作经验的干部,在接到驻村任务时,自认为可以游刃有余,但在近14个月的驻村工作中,碰壁与挫折超出了心理预期,但却激发了我直面问题、勇往直前的斗志。
李建宝(左)和旗供电局工作人员测算用电需求
清晰记得2018年5月8日第一次去贫困户尔定格日乐家,看着老俩口佝偻着身躯费力地发动一辆旧拖拉机抽水浇玉米地的场景,心里一阵酸楚。他家住房不安全,种的是旱地,收成差。经多方协调、反复争取,驻村工作队为他家打了一眼350米的深机井,22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饲草料问题解决了。他家原本只有50只羊,工作队通过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先后购买4头母牛、2头小牛,养殖规模扩大了、收入增加了。今年6月6日我第12次上门,眼前已是另一番景象:住进新房的两位老人,容光焕发。尔定格日乐妻子娜顺达日用僵硬的汉语流着泪说:“感谢党和政府!”我知道,她那是高兴的泪水。
尔定格日乐家的变化让我们的成就感满满的!在鄂尔多斯市审计局党组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按照打基础、谋长远的思路,协调投资97万元打了5眼深机井、22眼饮水井,协调投资70万元架设3公里低压线路、安装5台5千伏变压器,协调投资180万元新修2公里乡村公路。上了电、通了水、修了路,创造了发展生产的基础条件,贫困群众不再“等靠要”,由“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激发了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贫困户希格吉日格拉独自一人抚养上大学的儿子,在精准帮扶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后,他参加了技术培训,掌握了焊接技术,每年增加务工性收入5000元,还被聘用为嘎查生态护林员,年增加收入6000元,成了杭锦旗的脱贫典型。如今嘎查里18户贫困户已稳定脱贫16户、正常脱贫2户,广大农牧民致富奔小康的愿望更加强烈。他们有的搞养殖、有的学技术、有的开始创业,由“比苦比难比穷”变为“比思路比出路比致富”,思想更活了、信心更强了、干劲更足了。
随着脱贫成效的不断提升,包联驻村的工作重点逐步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是解决有钱办事、有能力办事和增强基层组织向心力、凝聚力的关键所在,2018年,我们坚持“量力而行、梯次推进”原则和“小规模、广覆盖”理念,积极争取50万元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旅游产品产业(主营蒙古包),初步构建起集体经济的雏形。2019年,协调落实50万元集体经济项目资金,按照“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牧户”模式,与市里一家结对企业达成合作养牛意向,预计年收入增加5万元以上。
每一个项目落地的背后都有数不尽的艰辛,没有在脱贫一线工作过的人,难以理解扶贫干部背负的压力。讲政策、搞调研、协调项目、争取资金、调解矛盾……需要手脚并用、二十个指头弹钢琴,才能把制度、项目落实好。驻村工作队员既要找准帮办帮扶的角色定位又要有主人翁意识,既要解决实际问题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要保证政策精准落地又要胸有大局,把好方向,才能把包联驻村工作做扎实、做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