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内江市中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巧引乡村治理“活水”
2020-09-17 16:5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陈竹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今年以来,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集中连片”的原则,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脱贫攻坚”“乡村治理”紧密结合,通过党建引领发挥组织优势,选育管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融合发展带动产业提质增效,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巧引乡村治理“源头活水”。

  一、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治理“蓄水池”。一是发挥组织优势。利用党组织政治、组织优势,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带动集体经济发展。构建“一核多元”乡村治理体系和“一核四治”基层治理模式,将党建引领贯穿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二是强化队伍建设。实施“春苗工程”和“头雁”工程,培养村级后备干部341名,着力打造培养一批优秀党组织书记,当好党员群众表率,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其驻村帮扶和成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创新激励保障。建立健全村干部“基本报酬+绩效报酬+发展集体经济创收奖励”报酬待遇体系,全面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集体经济负责人,鼓励村干部在集体经济组织中交叉任职,推行“五股分配”模式,设置村干部参与集体经济发展分红的“管理股”,按法定程序写入集体经济合作社章程。提升村(社区)干部政治待遇,落实面向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定向招录公务员政策措施,推进从符合条件的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招聘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充分激发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内生动力。截止目前,全区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共85个、达到100%,累计收入达110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881元,同比增长10.2%。

  二、人才汇聚,激活基层治理“活水源”。一是坚持“整区谋划”,由县级领导任镇第一书记,85个行政村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建立《市中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做好村集体产业规划、技术指导、项目推进和协调工作。二是坚持“整镇推进”,结合311干部帮扶、“三农”服务队等帮扶队伍,为6个中央省级财政扶持村定制“产业发展专班”,为重点产业项目提供专业化人才队伍保障,推进镇域范围内所有建制村集体经济一体化发展,推动各镇当年薄弱村全部消除。三是坚持“整村带动”, 聚焦优秀党员、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等群体,开展“农村家庭能人”培养工程,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农村能人队伍。创办“农民夜校”85个、实训基地260个,培养“西瓜书记”“电商红娘”等能人3.6万余名,累计培育基层农技人员200人、新型职业农民1007人。实施“优秀农民工定向回引培养工程”,建立3处驻外农劳工作服务站,打造“互联网+”线上返乡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巧打亲情、政策、服务三张牌,吸引大批优秀人才返乡助力乡村发展。

  三是融合发展,畅通现代农业“引水渠”。在有效利用、合理开发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制定长远规划,挖掘资源潜力,扬长避短,唱地方戏、打优势牌、谋特色路,用好用活集体资源。一是“集体+N”经营模式。依托“集体+传统种养” “集体+生产服务” “集体+物业经济” “集体+乡村旅游”等多种经营方式,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以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导把农民合理、有序地组织起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形成规模优势,提质增效发展产业。二是“四轮驱动”新模式。利用中省扶持资金整镇推进村集体经济,有效整合农村生产要素、人才资源,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探索出“抱团发展、校地合作、作价联营、自主经营”等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实现村村有产业、人人有增收。截止目前,全区创建果蔬、农副产品加工、都市现代农业等农业园区,发展优质柑橘4.03万亩;建成“内江黑猪”家庭农场养殖单元81个,初加工中心5个;建成特色水产1.1万亩,渔业经济总产值9.3亿元;发展雷竹0.55万亩,优质甘蔗0.12万亩,以“果蔬+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成效初显,为有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