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昌宁县90后扶贫干部黄凯:考古硕士成“牛倌”
2020-04-01 09:1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本报通讯员 杨春岚 本报记者 聂伟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玉地里曾是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柯街镇12个村中最贫困的一个,有个很知名的绰号“愚地里”。初夏时节,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走进玉地里,只见山地上的油桃已挂果、圈里的肉牛膘肥体壮……玉地里社区党总支书记马军告诉记者,“村里能有这么大变化,90后‘牛书记’功不可没。”

  “牛书记”不姓牛。2018年3月,黄凯被保山市委组织部派到社区来当驻村工作队队员,后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那时候,马军对这个90后并没抱多大期望,“听说是个名牌大学考古学专业研究生,行不行呀?”提起当初这话,马军有些不好意思,“当时,我们都看走眼了!”

黄凯在喂牛

  两年间,黄凯做了哪些“牛事”?

  2018年3月,黄凯进社区时正赶上玉地里的甜脆豌豆批量上市,包括社区干部在内,家家都在忙着采豌豆。有一天上级布置一项工作,他给社区副主任打电话,对方说的是本地方言,语速又快,黄凯一脸懵,就听懂一个词——“甜脆豌豆”。这件事让他意识到,方言是自己到村后必须要补的第一门“功课”。于是,他每天早上六七点就起床,跟着村干部帮忙采豌豆,谁家缺劳力,他也欣然去搭把手。手勤、脚勤、热情、爱笑的黄凯,不到一个月,就融入了村里,村民们下地干活、喝茶唱歌都喜欢喊上他。

  成功进入社区“交际圈”的黄凯,也隐隐有些担忧:“乡亲们这么善待我,我能为大家做些什么呢?”随后,他挨家挨户走访,看看都有哪些发展难题?然后跑回“娘家”——保山市委组织部寻求支援。

  2018年11月,玉地里社区召开了一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金点子”大赛,大家共同出谋划策。“近年来肉牛市场行情很好,农户可在荒山斜坡上或油桃、核桃林中套种牧草,牛粪可以肥田,改善生态平衡……”通过大赛,黄凯一共收到了20多份建议,其中半数以上提到了发展肉牛养殖。

  2018年末到2019年初,黄凯分三批带领社区干部和有意向养牛的农户,到镇安、太平、清水、杨柳等养牛重点乡镇学习。“归来后,我们成立了玉强养殖专业合作社!”黄凯介绍说,依托本地一家肉牛养殖龙头企业,为社员们统一提供种牛、技术服务,而且包销售。

  虽然黄凯觉得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但进入项目实施阶段,还是遇到了难题。认领种牛的时候,合作社社员纷纷退却了,首批10户社员都没有凑满。“重赏之下必有牛夫”,黄凯及时调整方案,经镇领导同意,以每户直补肉牛价格10%的方式推进项目落实。10户20头能繁母牛项目正式启动。

  肉牛养殖需要青贮池,黄凯争取到一项好政策:村民只要参与牛舍建设和青贮池项目,便能获得相应补贴。“钱都准备好了,可就是没人报名。”眼看项目截止日期到了,黄凯拉上马军,不分昼夜地走家入户宣传,但凡有点意向的农户,他俩都重点突破。马军感叹道,“有一家,我们前后去了10多次。”

  尽管合作社外聘了一位“技术顾问”,但黄凯意识到,村里人可能还要一位随叫随到的“土专家”。这不,考古学专业出身的他,跨界学起了肉牛养殖,他还天天泡在养殖场里,学习怎么配种、切青贮料、喂牛、打扫牛圈……“光跟着牛老板到临沧、辛街等地学配种就不下30次!”潜心修炼,让黄凯逐渐成了一个“牛大夫”。

  “我家牛病了,只喝水不吃食……”2019年6月的一个深夜,已经熟睡的黄凯接到村民汤国旺的电话,迅速赶往他家。尽管“牛大夫”是第一次“出诊”,但经验已经很丰富的他镇定自若,很快找到了病因,现场配药给牛喂了下去。还别说,“牛大夫”还真神,第二天一早,汤国旺就打来电话连声道谢。

  从那以后,“牛大夫”的名号就在村里传开了,“哪家牛生病,就找黄老师”。一年来,黄凯为村里的牛出过多少次诊,他也记不清了,“黄老师,我家的牛要配种了,请你过来指导一下。”“黄老师,牛产仔前有什么注意事项?”……黄凯笑着告诉记者,“现在,不光村里人我都熟,村里的牛也都是我的朋友!”

  随着养殖规模的逐步壮大,黄凯觉得光靠自己一个人是远远不够了。他琢磨着,得为村里引进一批真正的“牛专家”了。2019年11月,他成功邀请到市里的畜牧养殖专家祝应良进社区,对全村的肉牛养殖户们开展为期两天的培训。之后,他又辗转联系到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牛业协会会长黄必志,协调了一些精品肉牛养殖方面的资料,免费发放给农户。“肉牛养殖不是保山的传统产业,这些专家以及资料,帮助我们解决了技术难题。”黄凯说。

  有了强力技术支持,肉牛养殖产业愈走愈稳。今年3月,玉地里第一头牛出栏,是村民字金华养的。那天,黄凯、马军一大早就赶到字金华家,现场见证了肉牛的交易过程,谈价、过秤、付款……最终以6180元成交。扣去合作社提留,字金华当场拿到4944元。“那天真的很激动,就像领着村民去纳斯达克敲钟一样!”对当时的情景,黄凯至今历历在目。

  玉地里因此获得了“保山市肉牛养殖示范村”称号。依托政策支持,黄凯带动33户建档立卡户加入养牛合作社。今年4月,他们拿到了第一笔“牛收入”,李赛伟家出栏3头肉牛,收入3万多元,李赛伟无比兴奋,“除了两头能繁母牛,我家还存栏4头小牛呢!”

  截至目前,玉地里共有肉牛养殖户121户,其中建档立卡户43户,牛存栏347头。养牛不仅让农户增收,村集体也得益。

  “牛产业”发展起来后,为方便交易,2020年4月7日,12.26公里的玉地里入户路硬化项目全面开工,当时黄凯成了跑工地最多的人、和群众谈心最多的人,施工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黄凯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解决。对村里开建的这些路,黄凯都一一起了很好记的名字:玉地里一环线、二环线、三环线……他对这些贯通村庄的致富路,有着不一样的期许,“修好这些路就是激活村庄的‘末梢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耽误不得,马虎不得!”

  一个90后外来干部,却成了村里老老少少都认可的“黄老师”,真是有点“牛”呀!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