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太匆忙,瓦铺难相忘 | 记者在陕西安康跟班采访乡村干部日记(5)
2019-06-19 17:41: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许露露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导 读

  “凌晨4点半,再过1个小时,200公里以外的陕南深山中,瓦铺村就将迎来清晨的第一抹阳光,然后整个村子都会苏醒,闲不住的老人们扛着锄头下地,孩子们会背着书包来到村小学读书,扶贫工作队员们又将走出驻地,开始一天的忙忙碌碌。”

  这是《乡村干部报》记者许露露6月15日凌晨从陕西发回的一段文字。

  连日来,本报记者在安康市茨沟镇瓦铺村“跟班采访乡村干部”的日记在公众号推出后,受到广泛关注,并引发热议。

  陕西省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处长杨孝武等同志期期转发;下派到瓦铺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周梅所在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也高度重视,14日下午,该院6年来参与过瓦铺村扶贫工作的同志,除两位派驻在村无法赶回外,集中座谈,院党组书记、院长司晓宏,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杨辽还高兴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纸短情长!告别太匆忙,瓦铺难相忘……

  6月14日 晴

  当我在键盘上敲下这最后一篇驻村日记的时候,我已经离开了瓦铺村,北上长安。明天,我将带着这几天满满的收获和厚厚的情谊,南下金陵,回到温暖的家。

  按照原计划,我将在周五早上离开瓦铺。昨天晚上,因周梅临时要去安康办事赶不回村,便将我捎到了市里,突然提前的离别,让我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坐上了离开的车,甚至忘了和驻地的扶贫队一起合一张影。

  当时是晚上7点多,车已经开到了镇上,我正懊恼不已,突然收到了村小学邱炎梅老师发来的微信,说听说我摔了一跤,问我要不要紧,又邀请我到她家去做客。我心头一热,瞬间被离别的伤感击倒。

  虽然此行的目的主要是跟班采访第一书记周梅,但其实这几天,我跟瓦铺村的“四支力量”——村两委、省社科院、市委办以及茨沟镇扶贫工作队都熟悉起来,微信多了近二十个标注陕西安康茨沟镇瓦铺村的好友。每天跟班采访完,跟着大家回到驻地,围着大灶吃着香喷喷的柴火饭聊天,这样纯粹充实的时光,将是我最珍贵的记忆。

  

  结束一天繁忙的工作,扶贫队员纷纷回到驻地围着大灶吃饭,这是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光。

  省社科院驻瓦铺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姜涛是一位严谨的学者,拿出了做研究的劲头扶贫。自己很辛苦,却总是心疼镇村干部:“我在这扶贫只是一段时间,他们长期连轴转,太不容易。”刚来驻村两个月,热爱摄影的他已经走遍了瓦铺的山山水水,并且毫不吝惜地把美图都发给我,让我“带回去给娃看看咱陕南的珍贵物种。”

  

  姜涛(左)在入户走访

  省社科院驻瓦铺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杨建斌,是个温暖的长者,从驻村第一天起,他就随身携带理发工具免费为村里的老人理发,获得了全村老人的喜爱。每天晚上在村委会前的广场,他还教妇女们跳广场舞,并且极力鼓动我跟着学。听说我要走,遗憾得不得了:“还没带你走过村里的盐丝古道哪!”

  

  杨建斌入户时为村民理发

  市委办驻瓦铺村扶贫队员柴松在驻地年龄最小,89年出生的他,2017年开始驻村扶贫,几个月前从另一个村又被派驻到扶贫任务更重的瓦铺村,婚期一再拖延。爱情的力量让他无惧蛇虫,每天晚上跑到黑漆漆的深沟旁煲电话粥,一解相思。

  市委办驻瓦铺村联络员吴世华看着严肃,对贫困户却亲热得很,真的是判若两人;茨沟镇驻瓦铺村扶贫工作队长王贤荣爱显摆他的摩托车,非让我坐上去试试;周梅在我走的前一天,硬是挤出时间为我的两个女儿画了两幅漂亮的石头画……

  

  村里的孩子收到周梅送的石头画乐开了花

  打住打住,不能再说了,再说会飙泪。

  凌晨三点,了无睡意。翻开记了小半本的笔记本,一行行文字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这个深沟之中小山村的全貌和一张张村民的面孔。

  这么美丽的村落,这么勤劳淳朴的村民,不该这么穷。

  

  周梅(中)和村支书唐国斌(右)、村主任李支清(左)在金龙山顶考察调研旅游资源时合影

  村支部书记唐国斌,1963年出生,1984年入党,30岁时成为当家人。在此之前,他当过教师,干过供销社,老书记看中他觉悟高有文化,动员他接班。当时村干部一年收入仅400余元,没人愿意干,唐国斌也想出去打工养家,但架不住老书记频繁做思想工作,咬牙接了班。

  上任后第一件事,他就动员全村人投工投劳投田,修了一条水泥村道。村里人吃够了没路的苦,“茨沟河,七十二道弯,脚不干”,说的是从村里到镇上要跋山涉水,脚程快的来回都要走6小时。

  唐书记是个忠厚稳重的人,说起这件事时却激动得要掉眼泪:“从1993年到1997年,整整4年啊,全村人手脚并用开出一条水泥路,没花国家一分钱。小媳妇背着娃娃、80多岁的老人弯着腰,忙完家里地里的活就拿着榔头上工地,咱村才1000来人,可最多的一天有400多人同时上工,就这么着硬是弄出了一条路。”

  路通的时候,村里的老人哭成一片,终于可以出去了,娃们去镇上上学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作为亲历者,没人比唐书记更能感觉到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村子的变化。“以前村里30%是土坯房危房,现在全解决了。几年时间人均年收入从不到2000元到2018年的5400元,虽然跟别的地方比还有很大差距,但对我们村来说,这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重要的是,通过各级扶贫队伍的不懈努力,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不一样了,以前不敢想的事情,现在也敢去争取,去努力。市委办协调了30万元,作为产业引导帮扶资金,鼓励村民发展经济作物增收。村里现在有了香菇产业,村民还种了1000多亩核桃,800多亩拐枣,清酒项目也已立项,未来还要发展乡村游。

  唐书记自豪地说,这几年村里年年都出大学生,去年考上三个,最多的一年考上五个,这些考出去的后生,就是瓦铺村的希望和未来。

  村主任李支清今年41岁,去年刚当选。他是个命运坎坷的人。12岁父亲去世。13岁时母亲带着弟弟走了,他哭了十几场,也没把娘留住。为了活命,他在村里给人放牛,到年底人家给他100块钱。14岁的他揣着钱去了河北砖厂,一年拿命换来420块钱。回来过年时,11岁的弟弟一个人回村了,说娘去的那家人欺负他,李支清叫弟弟不要再去了,他会赚钱养活他。当哥的还没成年,却一口唾沫一口钉,他打过砖坯、做过小工、干过装卸工……后来承包砖厂、搞工程,不但养活了弟弟,也一步步有了自己的事业。

  命运对他不公,他却心存善念,富了也想着村里,给村里修路、做水利工程,发展香菇产业,贴进去几十万,居然还挺高兴,跟我说:“钱又没贴到别处去,咱村民享受啦,还给他们示范了一下啥叫投资赚钱。”

  去年5月村干部换届,村民们推举他,把他吃了一惊,说自己文化不行肯定胜任不了,结果村民非选他,就这么的,当年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放牛娃成了村主任。

  “这一届,我得尽最大的努力,把我们村两大难题解决了。第一个是全村的交通,第二个是集体收入。”李支清说,现在他压力好大,以前只负担自己兄弟俩,现在是全村人的期望。这么多帮扶力量拽着瓦铺村往前走,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把握不住,他对不起全村人的信任。现在,他经常跟村民坐在一起交流,告诉他们说一定要把娃培养好,叫他们好好学习,一定要读书成才,将来瓦铺村要发展,还得靠村民自己。

  凌晨4点半,再过1个小时,200公里以外的陕南深山中,瓦铺村就将迎来清晨的第一抹阳光,然后整个村子都会苏醒,闲不住的老人们扛着锄头下地,孩子们会背着书包来到村小学读书,扶贫工作队员们又将走出驻地,开始一天的忙忙碌碌。

  这么勤劳淳朴的村民,这么多强有力的帮扶力量,这个美丽的村落不会一直穷!

  纸短情长。

  美丽的瓦铺村,愿你繁花似锦,愿你民富村强,愿这一天早日到来!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