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旱码头,如何走活脱贫棋
2019-07-05 16:39:00  来源:人民日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核心提要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境内川塬区、高寒阴湿区、干旱山区大体各占1/3。有回、汉、东乡等3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59%,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8个县市均为深度贫困县,是典型的贫中之贫。

  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凝聚脱贫攻坚力量、培育富民产业、激发内生动力?临夏州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抓手,积极补齐基础短板,大力拓展致富门路,走活脱贫攻坚一盘棋。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一首曾经的流行歌曲,唱出大西北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黄沙漫天。

  近日,走进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站在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的山梁上,展现在记者面前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布楞沟流域绿意盎然,宽阔的水泥路像玉带般缠绕在山腰,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红砖灰瓦房坐落山间……

  布楞沟村,曾是东乡县一个偏远特困村。村里的羊肠小道晴通雨阻,吃水要人背畜驮,往返十几公里,全村都是坡耕地,靠天吃饭,十年九旱……贫困面高达96%。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沿着陡峭的山路来到布楞沟村,入户慰问老党员和困难群众。总书记嘱托,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

  殷殷关切鼓足致富信心。如今,水、电、路都通了,山也绿了,通过发展旱作农业、林果业和畜牧养殖业,布楞沟村在该县偏远特困村中率先脱贫。

  类似布楞沟村发生山乡巨变的村,在临夏州还有很多。昔日的丝路明珠、西部旱码头,正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和勇气,走活脱贫攻坚一盘棋。

  强支部

  ●2018年整顿转化软弱涣散村189个,优化提升村党组织824个。两年来,通过“七个一批”调整村干部864名、储备后备力量4181人,变一盘散沙为干群齐心

  雨后的永靖县陈井镇瞿家庄村,一片忙碌:大型的百合冷库由于下雨落下了工期,正在加紧施工;为了20多吨的百合订单,村民们不分白天黑夜加工包装……

  瞿家庄村因为百合产业走上了脱贫路,成了名副其实的“百合村”,而这里更出名的是“百合支部”。村民们说,村党支部和百姓“百事”都能合得来,所以称“百合支部”。

  瞿家庄村的梯田都在海拔2300-2500米之间,属于二阴山区,最适宜百合生长。经过一番调研,村党支部把脱贫的目光盯在了百合产业上。但由于缺乏资金,没有强有力的种植、管理、销售作支撑,大家心里没底。为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村党支部一班人积极落实省州一系列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引资金,请专家,跑销路。

  许多村民还清晰记得,当时村里请了教科学种地、产品销售的老师,县上还要补助1万元的扶持资金,大家就下定了种百合的决心。

  村党支部书记瞿学保介绍,2018年,瞿家庄村百合产值超过700万元,户均2万元以上。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临夏州以提升组织力、强化政治功能为主线,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整顿提升“桥头堡”。坚持“抓两头带中间”,临夏州扎实开展村“两委”班子集中整治、农村矛盾问题大排查村级组织大整顿,2018年整顿转化软弱涣散村189个,优化提升村党组织824个。

  东乡县河滩镇祁杨村,曾是一个软弱涣散的问题村。村里基础设施差,坏了没人管;矛盾层出不穷,上访事件常有;没有健康文体活动,赌博现象时有发生。有群众说,“村组织将就将就,我们村水秀山秀村不秀。”新一届党支部班子上任后,首先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开展“三会一课”,班子成员科学分工,作风建设越抓越紧。村党支部战斗力、凝聚力明显增强,鼓励村民培育优质花椒苗木发展支柱产业,组建6支群众性文化娱乐团队……经过4年努力,祁杨村贫困发生率由26.7%降至2.99%,成了镇内公认的先进文明村。

  选优配强“领头雁”。针对村干部学历不高、能力不足等问题,临夏州采取选拔配备一批、调整撤换一批、择优派任一批、帮带培养一批、发现储备一批、教育培训一批、激励表彰一批的“七个一批”综合措施,大力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

  和政县针对“村干部工作能力弱”等20项具体问题,建立“一村一策”整改方案和整改台账,全面整顿提升;临夏县对村党支部书记进行逐村逐人分析研判,2018年以来对78名不在状态、不胜任的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调整……

  两年来,全州调整撤换村干部864名,储备村级后备力量4181人。一大批有干劲、会干事、正派公道的村党组织带头人,正带领各族群众一道谋发展、忙致富。

  临夏州总人口22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59%。多年来,临夏州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吸铁石的作用,凝聚各民族脱贫攻坚强大力量。

  临夏县掌子沟乡达沙村党支部书记马祎回忆,他刚接任村党支部书记时,因贫困导致村里许多家庭不和睦、邻里不和谐,还存在着回、汉、东乡族群众之间互不来往的现象。“集体干件事情比登天还难。”

  “作为民族地区的村级党组织,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马祎时刻不忘提醒自己和村党支部一班人。他们总是不失时机地做群众工作,逐户走访谈心,公心调处矛盾,先行先试发展养殖……

  如今,达沙村里有人结婚,大家不分民族互相贺喜,盖房子互相帮工;村里人在外地开的30多家小型牛肉面馆中,不少是回族、东乡族人合开的;还有几个回族和汉族人在合伙跑运输。村党支部的努力,让全村各民族群众深切感受到“各民族兄弟亲如一家比什么都重要”。“不靠天,不靠地,就靠村里的党支部”,也成了达沙村的流行语。

  建“三链”

  ●深化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三链”建设,建农民合作社4355个;“生态旅游+扶贫”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变高原风景为脱贫资本

  位于临夏县北塬镇东南部的钱家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群众主要靠种植养殖和外出打工维持生计,村级经济发展缓慢,“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拔穷根,还得靠产业。”钱家村党组织一班人观念一致。可产业怎么搞?从哪里下手?

  一筹莫展之际,市县一体化发展的东风吹来。他们抢抓北塬塬头综合开发的机遇,培育壮大布鞋加工、蔬菜种植等富民产业,探索“支部+协会+农户”的发展方式。目前,村上初步建立起了林果、药材、花卉、高原蔬菜为一体的集约化种植模式,钱家村成为临夏县“北塬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样板村。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下功夫最多的地方就是产业培育和群众增收。”临夏州委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已经逐步破题,探索出了符合临夏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子。”

  临夏州强化产业扶贫政治引领,深化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三链”建设,大力推广“支部+合作社”“支部+扶贫车间”等模式,鼓励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办创办产业合作社、扶贫车间。近两年来,建立农民合作社4355个,高原树莓、中药材、百合等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建成扶贫车间134个,贫困户在家门口每月就能挣到2000元左右。

  产业发展有了主心骨,山村变化日新月异。

  今年五一小长假,永靖县太极镇大川村游人如织。“以前我们这个地方道路泥泥窝窝,游客也不怎么来。现在,旅游旺季一天的收入能有6000元。”经营了十多年农家乐的孔德学,目睹了堪称“孤岛”的大川村,变成了如今的乡村旅游胜地。

  太极镇党委书记赵金平介绍,大川村位于太极岛景区内,自然风光优美,村党支部精心谋划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全面改造村里的硬件设施,带领群众充分利用黄河沿岸、鱼塘水池、田园风光等资源优势,初步形成了“生态观光—荷塘垂钓—红枣采摘—农耕体验”产业链,旅游年收入达1100多万元。

  临夏州曾为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茶马互市中心,素有“西部旱码头”的美誉,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富集,全州共有各类旅游景区、景点107处。

  怎样将资源变为资本,“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临夏州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理念,始终把生态保护工作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提出打造旅游首位产业的思路举措,力争到2020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百亿元的目标。

  刘家峡国际滑翔营地、茶马古市民俗风情旅游街……随着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域旅游蓬勃兴起,临夏州正在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各县市生态旅游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地而起,探索出一条“生态旅游+扶贫”的路子。康乐县以旅游产业为引领,以肉牛、劳务、育苗、中药材产业为支撑,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临夏市以花为媒,全力打造赏花游,相继推出历史人文游、生态度假游……目前,全州共有旅游专业村14个、农家乐790多户,带动2.1万多人就业。

  以德扶贫

  ●坚持参与式扶贫,每月召开村民知情大会,怎么干由群众来决定;推行“两户见面会”,脱贫户为贫困户讲经验、教方法,变被动输血为自我造血

  4年来全市累计减贫5605户2326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3555元,较2013年增长1.7倍。临夏市以一张漂亮的成绩单,成为临夏州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成绩的背后,是“以德扶贫”这个法宝。

  临夏市在走访调研中发现,部分贫困家庭存在子女不孝、家庭不睦问题,个别贫困群众有不思进取、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等现象。南龙镇张王家村的“懒汉”王来玉,守着破落不堪的家和3亩玉米地,哪怕闲得晒太阳,也不肯走出去闯一闯。

  经过科学分析,临夏市委梳理归纳了“失德致贫”的13种表象,提出“以德扶贫”理念,量身订制帮扶方案。全市4000多名干部职工,进村入户,与贫困户建立“亲情”联系制度,在感情交流中鼓劲打气,通过贴心服务排忧解难。开展文艺汇演、评选“最美家庭”、建立道德“红黑榜”等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目前,全市累计摸排“因失德致贫返贫”贫困户487户629人,已有473户613人实现脱贫。

  在村里的组织下,王来玉免费参加了电焊工技能培训,成功找到工作,每天能赚80元钱。有了工作的王来玉,思想活了,人也更勤快,借助扶贫贷款在自家地里种起了树苗。如今,盖了房子,娶了媳妇,小两口正盘算多攒点钱还完贷款,再把院子拾掇一下。

  要脱贫,就得鼓起精气神。针对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干部干、群众看”的现状,临夏州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并重,帮助群众拔思想穷根、学致富技能,激发内生动力。“以德扶贫”理念迅速走红的同时,村民知情大会、“两户见面会”等方式被全面推行。

  为解决贫困群众不会或不愿参与的问题,临夏州坚持参与式扶贫方式,完善贫困群众选择、参与、管理和监督机制,要求村党支部每月召开村民知情大会,宣传党的政策,通报村级事务,听取群众意见。2018年以来,召开村民知情大会1.3万场次,参与群众28.4万人,征集意见5700多条,做到“干什么由群众说了算,怎么干由群众来决定”。

  临夏州扎实推进精神扶贫工程,推行“两户见面会”,组织脱贫户“面对面”为贫困户讲经验、教方法,提振脱贫致富信心;开展“知恩、感恩、报恩”主题教育,宣讲党中央关心关怀和农村发展变化,引导群众以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通过村民知情大会和‘两户见面会’,村里群众思想有了从‘要我富’到‘我要富’的根本变化,真正起到了精神扶贫的作用。”积石山县柳沟乡阳山村党支部书记安福雄说,阳山村每年都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贫困面从2013年的62.87%下降到1.9%,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5220元。

  在达沙村,自从有了“四类人”的比喻,人人争相“走起来”“跑起来”。村党支部对即将脱贫的“走的人”,有强烈致富意愿、但缺乏资金技术的“站的人”,没有目标、等待观望的“坐的人”,消极懒惰、吃政策饭的“躺的人”区别对待,精准施策。

  村党支部书记马祎说:“我们就是要教育引导‘走的人跑起来、站的人走起来、坐的人站起来、躺的人坐起来’,循序渐进,阶梯发展,共同脱贫。”

  “亲切的话语,微笑的脸庞,谆谆的嘱托响耳旁,世世代代谁曾想,穷山乡变成幸福庄……”近期,进京展演的花儿剧《布塄沟的春天》,还原了催人奋进的攻坚历程,唱响了一曲感恩共产党、携手奔小康的新时代赞歌。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由临夏州委组织部提供)

  积石山田园风光。

  厦门市思明区帮扶建成的临夏县布鞋培训基地内,先锋乡群众正在学习布鞋加工技能。

  积石山县寨子沟乡曹姚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在村民家中了解情况。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