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市汛桥镇蒋家山村位于汛桥镇以南7公里,全村现有744户2290人,有山林1万余亩、耕地1070亩,是全镇海拔最高的山上村。四周有翠绿的竹林环抱,一座座青砖土瓦,一排排整齐楼房,其间保留几处清代古居宅,空气清新,山清水秀,英才辈出,乡风文明。
历史上著名道教胜地之一,也是我国道教发祥地之一——盖竹山便在蒋家山村。盖竹山为道教三十六洞天第十九洞天、七十二福地第二福地,目前遗留有盖竹洞、礼斗坛、葛玄精舍旧址、葛仙翁植茶园、卧龙墠、登霞台、栖真观、道士坟和平福堂故址等9处历史遗迹。蒋家山村有一条公路直通盖竹山上,只须沿幽静的小径步行5至10分钟就可至道家长耀宝光之十九洞天盖竹洞天,此径竹林石阶,平坦易行,行幽静小径,过仙翁茶园,一路修竹掩蔽,怪岩散峙。行至,山雾浓浓地袭来,让人身临仙境。在洞岩顶登霞台眺望四洞,朝霞漫山出,四周云漫漫,可谓难得之胜境。
漫步其中,你还能发现有古碑确切记载的最早植茶遗址,据史载有1800年的茶史。自东汉“葛仙翁植茗”以后,盖竹山以西几十里至方圆百里,如云峰、紫砂岙、宿仙等地,唐时已盛产茶叶,五代时盖竹茶名誉东南,明清时所产芽茶已列为贡品。不同于普通茶叶,盖竹山的道茶,品的是意境和心情。喝一口茶,不着急吞下,在口腔中停留几秒,细细感受茶汤的浓鲜爽甘和醇厚滑甜。吞下后,感受茶汤韵味从喉咙深处弥散开,滋润全身、全心,浮生若茶,清香有度。
古往今来,人们喜食竹笋,视其为美味佳肴,每逢冬至、立春,竹林里的竹笋破土而出,洁白的笋肉清甜爽口,味道鲜美。蒋山竹笋,已有千余年历史,记载于宋代时流传较广泛的乡谣:“蒋山竹,下洋峙谷,长旬屋”。
鲜红的党旗迎风飘扬、埋藏土里的竹笋遍布山坡,蒋家山村内“党建+合作社”模式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蓝图。在合作社内,作为村党支部的致富带头人,党员蒋某经常和来自镇上、村里的党员群众传授竹笋培植销售技巧。来到蒋家山村,成片的竹林在风中摇曳,竹笋生长于海拔150米的黄泥山上,一年四季皆有,但惟有春笋、冬笋味道最佳。烹调时无论是凉拌、煎炒还是熬汤,均鲜嫩清香,是人们喜欢的佳肴之一。
冬笋素有“金衣白玉,蔬中一绝”的美誉。每年一二月份,便是蒋山去吃冬笋的好时节。冬笋吃法有很多,荤素皆宜。由于含天冬酰胺,配合各种肉类烹饪,更为鲜美。冬笋可以搭配各种材料,烹制成冬笋肉片、冬笋豆腐煲、冬笋草鸡汤、冬笋腊肉等,简简单单的油焖冬笋,色泽红润、香气诱人,配上一碗白米饭,更是一绝!
远近闻名的蒋家山接骨始于清朝,至今已传七代。2008年被列入临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列入台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科学不够发达的旧社会,台州六县凡是骨折的病人,都用轿抬至蒋山求医,疑难病症经过蒋山的医师医治,都能治愈,蒋山成了接骨之乡,名扬台州。
蒋山接骨的治疗技术是祖上传下来的,根据临床实践经验,逐渐积累,听取病人或者陪护人的口述:起因、部位,主要靠医师的双手慢慢细摸,以指头的触觉,就知道他的部位以及伤势的轻重。一般如伤筋、脱臼、轻微骨折,双手边摸边给以复位;对粉碎性骨折,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必须经过医院的拍片,以便更清楚地了解它伤的程度以及骨碎的块数,并将病人捆缚好,或叫陪护把病人按住(正骨时病人疼痛扭动会影响复位)。
病人骨折复位后,立即敷上用米醋调好的软膏(伤药秘传)涂在桑叶树皮上(纱布代替也可)贴在骨折处,用竹制成一根一根的竹板紧紧夹在周围,绷带扎紧。为了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还需煎服中药,一般一至两个月,重者四个月都会痊愈,对腿脚骨折的病人要卧床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