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层治理的“达州探索”
2020-12-25 10:1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达祖轩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达州市通川区碑庙镇石笋村农民工返乡联谊活动现场。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基层治理如何破题?

  “紧紧扭住党建引领这个核心引擎,用改革创新办法下好‘三手棋’,从关键部位爆破,破难点疏堵点,牵引带动整个基层治理发生格局性变化。”四川省达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建强治理堡垒

  聚力基层组织“试点引领”。紧扣“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等行动,以全市乡镇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按照“中心镇、卫星镇、特色镇、边界镇”4种类型,分类探索乡村治理有效路径,示范引领全市城乡基层治理迈上新台阶。

  聚力基层组织“多线带动”。出台《关于健全县(市、区)县级党员领导干部抓乡促村责任制十条意见》,推动县级“四套班子”领导干部和县直部门负责人直接联乡包村。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每年培育、评定一批5A级、4A级、3A级村党组织,倒排整顿一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引导村级党组织对标看齐、比学赶超、创先争优。其中对每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落实“四个一”措施,因村施策,促进后进村变“后劲村”。

  聚力基层组织“全面过硬”。在乡镇、村建制调整改革中,探索建立“乡镇党委+区域党组织+中心村党组织+村(社区)党支部”的组织体系,组建区域党组织120个,在特色村、重点村等建立中心村党委164个;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出台《达州市党支部标准工作法》及其《实用手册》,从“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保障”5个方面,对农村、街道社区按不同领域,分类确定党支部建设标准;建立基层党建绩效管理“每月清单、双月调度、季度评估、年度盘点”工作制,让广大农村基层党支部和党员“行有准则、动有依据、做有规范”。

  培育治理人才

  培育镇村“领头雁”。在乡镇层面,大力实施“墩苗成长计划”和“薪火工程”,选派400多名县级部门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提拔重用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基层优秀人才。截至目前,已从在脱贫攻坚、抗洪抢险、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中选拔干部157人,从乡镇事业编制、优秀村干部、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中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380人。在村级层面,制定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意见,从选、育、用、管、激等5个方面细化24条举措,强化县级党委常委会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严格把关,推行党组织书记“七诺”管理。

  建强村干部“突击队”。一是依托“千名硕博进达州”和“达州英才计划”等行动,先后引进1200余名各领域高层次人才,组建专家服务团、农业技术巡回小组等268个,常态化下沉一线开展指导;二是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建立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54个,推行政治引领、服务引导、政策引路、发展引航“四引”工作机制,回引520名优秀农民工回村任职;三是建立健全村干部“基本报酬+绩效报酬+养老保险补助+医疗保险补助+学历补助”的“1+4”保障体系,增强村干部岗位吸引力;四是实施千名书记专业提能、千名干部学历提升、千名学子定制培养“三千计划”,用3-5年时间培养3000名左右优秀村干部人才,为乡村振兴输送新鲜血液。目前,已组织900名村党组织书记培训、1000余名村组干部提升学历层次、定制培养大学生村干部640余人。

  引导党员处处当“先锋”。大力开展党员户挂牌、承诺践诺、设岗定责等行动,引导全市广大党员申领项目,积极推广摩托车服务队、背包干部等基层有益探索,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村级民事代办、民情代理“双代”服务和乡镇、村便民服务机构“一站式”服务,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健全治理机制

  强化民主自治。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实施办法,规范村级“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流程,积极引导村民共同参与讨论、修订和遵守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探索推行“村民说事日”“民主议事会”和“民情沟通日”等制度,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基层治理。

  坚持遵循法治。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和“雪亮工程”“慧眼工程”等建设,179个乡镇、1665个村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推行派出所所长兼任乡镇党委委员、驻村民(辅)警兼任村党组织成员,不断健全城乡基层治理法治工作体系;调整优化网格设置,实现村级党建、综治、环保等各类网格“多网合一”;强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零容忍”的态度依法从严惩治黑恶势力,进一步净化和巩固基层社会、政治生态。

  大力推行德治。推选“两代表一委员”、德高望重的老人、口碑良好的致富带头人等乡贤,组建村级道德评议组织;开展“道德讲堂”“身边人讲身边事”“道德模范户评选”等活动;实施“积分管理”“红黑榜”“星级文明户挂牌”等奖惩做法,积极引导群众弘扬文明新风,摒弃陈规陋习,形成好风气,过上好日子。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