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的青翠,黄的金贵。在希望的田野上,玉米从破土出芽到拔节吐穗,模样昂扬,气质清新,颇得庄稼人的喜爱。尤其是平原地带那成千上万亩的阵势,宛如一望无际的海洋。
庄稼人爱玉米,玉米却从不骄傲。天南海北,山川平原,玉米入土即生,是非常好养活的“硬核”庄稼。
传说在很早的时候,人们靠天吃饭,经常食不果腹。有人来到乡下向贫寒中的乡亲出租玉米种子,条件是无论旱涝丰歉,春赊秋还。乡亲们赊来种子,广种田间,秋后迎来了丰年,于是家家都吃上了饱饭。
小麦收了镰,玉米好下田。北方种植玉米大多在麦收之后,虽说此时地里满是麦茬,但玉米并不挑剔栖身之处。播种其间,一两场雨水过后,田里就会齐刷刷地露出青嫩的小脸。食指中指那么长的两片小芽,虽不如豆苗那般壮实,却也清清爽爽,浑身张扬着灵气。待到一簇簇的幼苗抱团共生,越长越密,间苗就摆上了重要日程。
有经验的庄稼人这时候会教导你:“舍不得苗,抱不到瓢”,此时心太软,长大了粮减产。小时候理解不了其中的奥妙,帮着大人到地里间苗,总下不了狠心。一墩苗三四棵,棵棵都长得喜人。倘若良莠不齐的还好选择,但长得齐整的往往就无从下手。这时候,就需要优中择优,考验的是鉴别力。留住最好的那一棵是不二选择。
间苗后的玉米,一天一个样。6、7月份雨水多光线足,一场雨水后,玉米就能蹿出几节高。地里,层层蓬勃舒展的叶子随风舞动,墨绿色的波涛此起彼伏。夜晚走到地头,“咔咔”的拔节声让人陶醉。
玉米拔节的劲头既靠阳光,更靠肥力。这时候,必要的养分可不能少。为了节省化肥,过去,生产队往往就地取材,施加天然“肥料”。渔民们在海边的沙滩上用石头砌了些大池子,把捕捞上来的小鱼小虾,投进池子里沤烂,再挑到地里喂养。还别说,这纯天然的特色肥料就是有劲儿,吸收了养分的玉米青中泛着红,红中透着光,从根到梢,由粗到细,即使再大的风,也吹不弯它的腰。
就凭这一点,玉米在庄稼人的眼里,就是值得辛劳付出的厚道庄稼。
一天又一天,玉米茎秆上的包穗日渐充实,走向成熟的神态沉稳自若,当中还透出融融的暖意。
转眼间,夏日的燥热渐行渐远,秋光已向田野间走来。玉米原先青翠可爱的外表,此时变换了新的容颜。对庄稼人来说,所有付出的日子,都在此时结成了丰硕的果实,疲劳和汗水都有了回报。收获的粮仓早已备好,人们开始不惜力地抢收。
从绿色青青到金黄澄澄,这时候正是乡下最忙碌的时节。乡村里的日子沸腾了,每一天都洋溢着甜滋滋的味道。将收获的玉米马不停蹄地运到场地上,剥皮晾晒不能耽误工夫。否则遇上老天不给力,下雨淋湿了,玉米就会发霉长芽。不用号召,上工的人熙熙攘攘,村里男女老少一齐上阵,昼夜加班剥皮晾晒玉米。忙忙碌碌,为的就是颗粒归仓。
庄稼人爱惜粮食,总有想不到的招法。剥皮晒干的玉米到了各家各户后,贮存的方式各有高招。有的在屋檐下的椽头上,将玉米一排排地倒挂起来;有的在院落里用木杆做成围栏,将玉米装满其中;有的用木板做成底座,把玉米层层垒放,再用山草做棚在上面遮盖……就这样,小半年忙乎乎地耕耘,几昼夜连轴转抢收,终于到手了一大仓沉甸甸的收获。此时,庄稼人的心里都不由地发出两个字——值了!
粮食入了仓,日子天天香。庄稼人的心暖了,生活的劲头更足了,创造性也发挥了出来。为了轻松地剥离下玉米棒子上的颗粒,庄稼人做成一种简易而有效的工具。把一块粗的木棒从中间锯开,在平面上挖出一条玉米棒子宽的凹槽,在中间靠下位置再挖一个长方形的小口,在小口的上方嵌入一条向上的铁齿。铁齿的宽度与玉米每一排颗粒相当。这样,拿起一个玉米棒,沿着凹槽从上往下顺力推下去,棒上的颗粒就会从铁齿下的口中流到下面的筐里。一个玉米棒上并列许多排玉米粒,只要每隔二三排推掉其中的一排,剩下的用手一掰,就会轻易地全部剥下来。
又到一年一度尝鲜的时候了。“玉米是个宝,充饥更养老。”玉米虽属粗粮,但营养全面,用庄稼人的话说,本分实诚,要不怎会成为国内外公认的长寿食品呢?
如今用玉米做成的食品多种多样。不过,印象里最留恋的,还是那带着一层嘎渣的饼子和鲜香爽口的菜团。
玉米饼子生手做不好,锅太热或太凉都粘不住。只有把锅烧到七八成热,把玉米面和得不稀不硬有些筋道才成。面和稀了,饼子会在贴锅时滑到锅底;面和硬了,铁锅粘不住。
玉米面菜团子,现在看似平常,却是我们小时候的“硬菜”。把从山上挖来的野菜焯一焯,做成馅后加些虾皮,用玉米面包起来上锅蒸,其鲜香的味道,刚一出锅就能让你流口水。小时候拿着玉米面菜团子到学校吃,城里的孩子都眼馋。
仓廪实,天下安。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广袤的美丽乡村正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巨变。“农场+基地+农户”的农业发展模式正在形成,智慧农业带来的智能化生产越来越普及,新一轮农业生产变革拓宽了农民的致富渠道,也给农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希望的田野上,正在展开强农惠农富农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