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一个叫通济沟的小山村,沟里一条马路通往遵义市。这条马路是新中国成立后修的,几十年前偶尔有车通过。
我小时候见到的车一般就两类,一类是在遵义和茅坡两地往返的客车,一天一班;一类是拉货的汽车。马路是泥石的,汽车驶过,晴天扬起浓浓的灰尘,雨天泥水溅得老高,洒进路边的田土里,厚厚地盖在稻子或蔬菜上,看不见一点原色。
1967年,父亲带我到贵阳办事,从家到遵义95里路,只能步行。后来,区公所所在地新舟到遵义的客车开通了。班车的座位不多,但乘车的人多。司机见着路边有人招手就停下捎带,车厢里挤得水泄不通。车上的人都埋怨说:“师傅,上不得了,挤得不得了了!”那泥石路坑洼不平,行进中车辆来回颠簸。
改革开放以后,那条马路有了改观。1997年,新舟镇政府出资,干部职工集资,新舟到虾子一段40里的路铺成了水泥路。2004年,新舟到茅坡一段40里的路被列为“革命老区通乡油路”工程,不仅铺成了水泥路,还加宽了、改直了、平坦了,晴天再也没有泥,连灰都很少见了,雨天更是清洁如洗。2010年,新舟到虾子路段又改成了快速的二级路,铺上了油光光的沥青。2018年,新舟到茅坡的路也修成了二级路,出行更方便了。
如今,新舟到遵义不但有了二级路,还有了高速公路,在路上跑的车辆数也数不清。新舟到遵义的班车很多,从早上6点半到晚上8点半,每隔10分钟就有一辆开出,有中巴车,也有豪华大巴,可以自由选择。许多农民家中,小轿车、农用车、三轮车、摩托车或电动车一应俱全。农民也可以开着小轿车自驾旅游,乡下人赶上城里人啦!
那路,那车,折射的不仅是家乡的变化,更是祖国日益繁荣富强的生动写照。
(作者为贵州省遵义市新舟镇中心学校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