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陶县巴仁乡萨依巴格村扶贫车间
外出就业多了,增收渠道广了,过去很少抛头露面的妇女也进工厂了……记者近日在南疆采访时发现,农家变化的,不只是院落的整洁和产业的多元,更有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给没有梦想的群众造梦想
“这些葡萄藤、无花果、啤酒花,就像是从我心里长出来的。”9月15日,面对克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驻阿克陶县皮拉勒乡墩都热村“访惠聚”工作队组织前来参观庭院美化的村民,庭院主人阿卜杜克热木·麦麦提明边说边热情地招呼客人:“快尝尝咱种的水晶瓜!”
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吐逊江·阿布都热西提介绍说,阿卜杜克热木现在既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也是庭院美化示范户。
可工作队驻村前,阿卜杜克热木的家却没有这么好。两年前,和村里大多数农户一样,阿卜杜克热木对生活没什么追求,吃口馕就满足了,庭院脏得也无法下脚。
工作队来了之后,依托每周一升国旗、农民夜校、草根宣讲等多种形式,引导贫困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同时,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鼓励贫困群众参与脱贫项目,农闲时还邀请外出务工脱贫户谈见闻、说体会,激发贫困群众勤劳致富的热情。
经过调研,工作队先从发展水晶瓜产业为农户“造梦”。当时,阿卜杜克热木跟他父亲学种水晶瓜已有10年,但这种新疆甜瓜不好侍弄,病害严重,产量不高,种植农户越来越少。在田间地头走访多日后,吐逊江得出结论:不是瓜不行,而是种法不行,只要借力科技,水晶瓜一定会成为致富瓜。
“我们入户动员,给老乡分析种瓜前景,将奋斗精神、科技基因渐渐植入他们的内心,给没有梦想的群众造梦。”吐逊江说。经过努力,第一批参加水晶瓜合作社的村民有95户,全部是贫困户,阿卜杜克热木便是其中之一。从春天到秋天,工作队员经常到农户的地头,一蹲就是半天,手把手教他们起垄、铺膜、定植、浇水、施肥。从出苗到坐果,工作队员与农户一起劳动,一个个都晒得黑黑的。
两年下来,阿卜杜克热木不仅种瓜赚了15万元,还成了村里的水晶瓜“土专家”。今年,他收了6个贫困户徒弟,“我要带领大家一起赚钱”。如今,全村水晶瓜种植面积增加到1500亩,户均年增收1万元左右。
除水晶瓜外,工作队还带领村民种了高产玉米1000亩、甜菜1300亩、板蓝根880亩,墩都热村退出脱贫村刚刚通过初验。
收入提高了,农户期待消除环境脏乱差等“视觉贫困”。今年3月以来,墩都热村帮助全村农户拆危房、建厕所、改土炕、清垃圾、刷房子,共拆除危房232套,为528户人家新建了厕所、厨房。脏了许多年的老院子,被改造成一个个小花园。
“肥料是土地的宝贝,汗水是丰收的蜜汁……”在阿卜杜克热木家的庭院中,吐逊江鼓励村民通过双手实现梦想!
英吉沙县乌恰镇托万亚巴格村第一书记杨明(左三)向记者介绍脱贫攻坚成果
给等靠要的群众造“饭碗”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星星点点的沙生植物吐露生机。一条笔直的公路越过连绵起伏的沙丘。
公路边,伽师县和夏阿瓦提镇巴什英买里村50岁的村民萨艾提罕·莫拉正在拣棉花。今年初,她承包了150亩地种棉花,吃住在地头,很少回家。从4月1日到8月31日,她和老公干了5个月,挣了3万元。棉花收获季,夫妻俩拣棉花每天收入超过200元,两个月收入1万多元,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对萨艾提罕来说,外出挣钱还是头一回。以前她从不愿意离家干拣棉花之类的活,和其他村民一样,习惯窝在家里晒着太阳吃着馕,等着扶贫干部送钱物。自治区税务局派驻巴什英买里村第一书记戴方计说,2018年,驻村工作队大力开展扶志扶智引领脱贫行动,让农户由“等靠要”转到“生活双手造”的思想轨道上。
巴什英买里村有286户人家,285户是维吾尔族,大多数农户听不懂也不会说普通话,难以外出打工挣钱。驻村工作队办起了农民夜校,帮农户装上电视机,大力提升农户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让“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入心入脑。
2018年,村里办起“卫星工厂”,就近就地帮助80个村民捧上了新饭碗。萨艾提罕就是在那个时候进厂的,做头套缝纫工。别人一天做3到4个头套,而她一天只能做1个,一个月也就挣几百元。今年年初,她得知邻村有人种棉花需要人手,就萌发了包地的想法,离开了“卫星工厂”,和种棉老板签了约。
今年,巴什英买里村先后有60多人离家挣钱,有的承包土地,有的去城里打工,全村554个劳动力都实现了就业。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1万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超过50%。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新项目落户村里,仅新梅就种了1300亩。萨艾提罕家今年种新梅收入5000多元。
7月底,巴什英买里村所有贫困户全部退出;9月,全村13人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村里一连串的喜事,全因思想观念带来的变化!
阿克陶县阿克陶镇奥达艾日克村养殖的小龙虾喜获丰收
给吃低保的群众送志气
大片大片的芦苇荡将英吉沙县乌恰镇托万亚巴格村围成半岛模样,俯瞰细雨中的村庄就像一条船,浮在围绕村庄奔流的乌恰河上。
托万亚巴格村曾经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喀什地区教育局驻托万亚巴格村第一书记杨明2017年来到该村时,全村438户、1833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6户、1175人,636人吃低保。杨明和“访聚惠”工作队打定主意,努力把吃低保的人数降下来。
2018年初,杨明和工作队将目光瞄准了村内平坦的356亩农田,打算流转过来搞规模种植,并承诺每亩地给农户100公斤麦子、100公斤玉米的分红,也可折现。年底,这块地喜获丰收,前来领麦子和玉米的农户排起了长队,个个喜笑颜开。2019年,村里全部土地完成了流转,昔日零碎的低产地块种上了1230亩的核桃、杏树等经济作物,还建起了293座蔬菜大棚。
但要想脱贫,还得解决就业问题。2018年1月,村里的木材加工合作社成立,11个村民在此就业,现在合作社订单做不完。2019年7月,生产手套的村办“卫星工厂”建起来了,吸纳95位村民就业。村委会主任艾麦提·马木提说,近两年村党支部因势利导建成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175人就业。
杨明经常和群众交心:“做人要有志气,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而不是靠吃低保、躺着进入小康社会。”潜移默化中,贫困群众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不想干、不会干的人少了,想增收、促增收的办法多了。截至今年5月,全村共有347名村民申请退出低保。
贫困户约尔妮萨·伊亚斯过去一直守着1亩麦地和低保生活,她品尝过向邻居借粮的窘迫,以及逛巴扎时看得上买不起生活用品的无奈。自从到“卫星工厂”上班后,她每月有了固定收入,通过劳动找到了自身价值,今年主动申请取消低保。
村里规定,一个家庭有2人稳定就业,收入超过低保标准,才能考虑退保。63岁的村民努汗·图尔荪家5口人,儿子麦麦提图尔荪是村保洁员,月工资1200元,儿媳在“卫星工厂”务工,月工资1000元以上,今年全家5口人都退出低保。退保后,村里给患有糖尿病的努汗办理了慢性病卡,买药免费,每月还享受150元的养老金。杨明说,今年托万亚巴格村人均收入约1.1万元,比去年还要高出2000元左右,这是群众退保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