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乡村干部向总书记报告脱贫成效
2019-04-19 09:3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罗薛梅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4月16日下午,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两位来自重庆基层一线的乡村干部邹远珍和伍东,向总书记面对面汇报了脱贫攻坚成效。重庆晨报记者采访了他们,让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幸福回忆。

 

  奉节县平安乡党委书记邹远珍:

  全乡户户住上了安全房

  奉节县平安乡党委书记邹远珍针对“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向总书记汇报了平安乡开展“四访”带来的成效。

  “四访”指的是带领干部走访,组织教师家访,动员医生巡访,开展农技随访。邹远珍说,这“四访”是平安乡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举措。

  为了进一步了解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问题,总书记还插话提问。

  总书记插话询问贫困户住房安全

  邹远珍回忆了自己5年前刚到平安乡时的感受:“看到乡亲们仍然守着黄土地、过着苦日子,我内心十分焦灼,深感肩上担子不轻。”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邹远珍组织动员全乡干部职工投身脱贫攻坚事业,通过“四访”,聚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邹远珍说,“四访”把党的好政策实实在在地送到了乡亲们手上。以干部走访为例,邹远珍带领干部走访了全乡所有的贫困户,挨家挨户建户情档案、解民怨民难,“有些问题突出难解决,我们甚至走了十个来回,直到把问题解决好。”

  “我们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精准施策,改造了1112户危房,易地扶贫搬迁168户……”邹远珍说到这里时,“总书记问我关于农村危房改造的补助标准,是不是户户住上了安全房。他的话语里充满了关切。”

  邹远珍向总书记汇报了农村危房改造的补助标准,并高兴地告诉总书记:“平安乡已经户户住上了安全房!”

  “不满意”的贫困户埋怨少了

  座谈会后,邹远珍回忆起“四访”的经历,感触颇多。

  “部分贫困户最开始不了解脱贫攻坚工作,对我们的干部走访不太配合。”邹远珍说,走访过程中,她和同事们都遭遇过不理解,不配合,但是没有一个人放弃。

  2016年,茨竹村的熊礼国被列入因残、因学建档立卡贫困户。邹远珍第一次到他家走访时,熊礼国整个人都没有什么精神,对脱贫也没有信心。

  邹远珍将解决熊礼国一家人的住房安全问题,放在了帮助熊礼国脱贫的首位。在政府的精准帮扶下,熊礼国一家人住上了崭新的房屋。住进新家的熊礼国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主动向邹远珍提出希望能有活干。

  “‘两不愁三保障’让他有了脱贫的信心。”邹远珍说,村委会给熊礼国安排了一个适合他的工作,他也很有干劲。

  在邹远珍看来,“两不愁三保障”不仅给贫困户脱贫增添了信心和动力,也让贫困户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平安乡林口村的贫困户马先玉原本是一个对生活“不满意”的老婆婆。邹远珍在走访时发现,老人独自一人住在危房里,言语中能听出老人对生活的不满。

  政府帮马先玉申请了D级危房改造。去年,马先玉住进了新房。从那以后,老人嘴里的埋怨少了。

  将打造“川东游击队小镇”4A级景区

  4月17日,邹远珍坐上回平安乡的汽车。一路上,她回想着座谈会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邹远珍说,平安乡的贫困发生率已经由2014年的14.35%降至去年底的1.18%。今年,平安乡全体干部要努力带领更多乡亲走上致富路。回到平安乡后,她会向全乡干部和乡亲们宣讲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积极行动起来,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今年,平安乡还将用好生态旅游资源,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用好文化旅游资源,梳理好平安乡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并通过网络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目前,平安乡党委、政府正在积极规划打造“川东游击队小镇”4A级景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乡。巫开高速也将修建平安乡连接道,让旅游大巴能够开进平安乡,让更多乡亲吃上“旅游饭”。 刘 波

  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党支部书记伍东:

  确立两个产业 争取今年“摘帽”

  4月17日,在从主城回城口的车上,伍东告诉记者,“我回去就传达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工作做到实处,除了全面排查外,还要确保村里发展产业的可持续性,这样村民才有稳定的收入,真正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两年多磨炼,他带领村民走出脱贫路

  在座谈会上,伍东说,在2016年以前,自己一直在湖南开手机店,“一年能有十来万的收入吧。”

  打了十几年工,每次伍东回到家乡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都有同一个感受,“村里人‘地种三大坨、上山挖中药、出门下苦力’,心里很不是滋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很想为家乡干点实事。”

  2016年,伍东毅然转让掉手机店,回到村里当了党支部书记。然而,现实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凉风村的贫困发生率达40%,山高坡陡,都是‘巴掌田’‘鸡窝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坐车到县城都要3个多小时。“那时候村班子才3个人,除了我以外,另外两个都快60岁了,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很无奈。”伍东说。

  然而,经过两年多的磨炼,今年32岁的伍东带领着村民走出了一条脱贫的路子,“彻底告别了‘照明靠油、交通靠走、通讯靠吼’,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2%。”

  打开群众心结,党支部干出样子来

  伍东向总书记汇报说,他回到村里后,挨家挨户弄清楚了47户贫困户176人的困难。“我们村虽然条件差,但生态好,竹笋、野生药材资源丰富,只是苦于交通不便,卖不出去,有的甚至烂在家里。”找到了“穷根”,伍东准备大展拳脚,但村民们不买账。

  “要打开群众的心结,党支部要干出样子。”为此,伍东首先带头干。针对竹笋卖不起价的问题,他到处找买家,将25元每斤的笋干卖到了32元,笋子卖得好,群众有信心了,伍东在村里也有了威信。

  “我们找到村里老党员、村民代表和农技专家,大家一起商量,确立了竹笋和中药材两个产业。确定了产业,我们又带领群众流转承包地、用好闲置地,引进龙头企业,种植中药材500亩、竹笋4500亩,年底就能获得收益。40户贫困群众通过土地出租、务工、入股分红,都有了一笔稳定的收入。”

  伍东说,“路和水是我们村脱贫最大障碍,去年争取到上级支持,我们硬化了村级公路6.7公里,路通了,竹笋也卖得出去了。此外,还新建了80立方米人饮水池,村民不用再‘翻山越岭挑水吃’;46户住房安全有问题的贫困户住进了新房子,还稳步过上了好日子。”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伍东说,今年争取摘掉贫困村的帽子,“让村民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

  伍东汇报完,总书记关心地问,你们那边交通情况如何?

  “我告诉总书记,现在我们到主城走包茂高速,四个半小时车程,还有一条主城到城口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当中。村里交通也便利起来,16公里通达公路6月份要全面启动硬化。”

  发展好产业,让村民有持续稳定收入

  4月17日,伍东就往回赶了。“我回去就会和驻村工作队员一起,对全村进行排查,把老百姓的吃、穿、教育、医疗、住房等全面了解清楚,为今年脱贫打下基础。”

  伍东告诉记者,“我们还要把产业发展好,让村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我们准备以‘党组织+集体经济+公司+农户’的形式来发展产业。党组织筛选项目,并对项目进行监管;集体经济组织来发展项目;公司对市场进行把控以及产品的回收;农户以土地入股、打工等形式来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大家一起奔小康。”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