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防一体,防范扶贫“烂尾工程”
2019-06-05 09:35:00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柯利刚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据媒体报道,一些地方扶贫车间村村建厂、遍地开花,但开花难结果,出现闲置、停摆等问题。2018年,西部某县提出一年内实现扶贫车间“全覆盖”,将扶贫车间推广至全县所有乡村的田间地头。但根据2019年中央巡视组的反馈,该县167个扶贫车间一度只有22个在使用。

  在正常情况下,把扶贫车间比作脱贫攻坚的“播种机”,并无不妥。但并不是每一地的情况都是那么正常。像文章开头这种情况,扶贫车间扮演的角色就只能是“粉碎机”。它粉碎的对象,除了人力、物力、财力,还有当地群众对于脱贫攻坚的信心,以及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放眼全国,此类“粉碎机”,不止扶贫车间在扮演,其他的扶贫工程也有扮演。那扶贫工程为什么会变成“粉碎机”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工程项目与地方实际不匹配。这种不匹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数量上的不匹配。一些地方在建设扶贫车间时,不管三七二十一,每个村子都建设一个,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其二是内容上的不匹配。一些地方在引进扶贫项目时,简单地复制粘贴其他乡村的产业项目,或导致本地乡村出现恶劣的同质化竞争,或导致外地项目在本地出现水土不服现象。此类扶贫,只在天上散花,不在地上护花,导致撒下去的花种,或萌芽不开花,或开花不结果。

  工程项目与民生发展不兼容。某地在推进易地扶贫的时候,新建村周围都是荒山,新村耕地面积仅有630亩,新建民居又占用了100多亩,新村存在较为严重的人多地少问题。此外,新建村距离县城近40公里山路,交通也较为不便。因选址不当、考虑不周,新村虽然建好了房子,却没有引来村民,这片投入数亿元、建造数年的移民搬迁项目最终烂尾。此类扶贫,顾头不顾尾,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又衍生另外一个问题。老百姓看在眼里,失望在心里,于是用脚投出了“烂尾”票。

  干部动能与群众动能不同步。某地一个投资近百万元的扶贫项目,工作队在时红红火火;转包农民经营两年不到,情况急转直下,产品滞销,鸡舍破败,亏损数十万元,陷入烂尾停摆窘境。问及鸡舍经营情况,承包户竟然连有多少只鸡都说不清。这个问题在全国各地不为少见,概括起来就是“干部一走,产业就散”。根本原因是,在扶贫工作中,干部的动能没有转化为群众的动能,不同程度存在“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现象。

  古人有云:“战之形,无非攻守。”脱贫攻坚,势在必胜,攻要攻得猛烈,守要守得牢固。前方炮火连天,后方漏洞连连,攻守之势如此,输赢之局,又焉有悬念?要想打赢脱贫攻坚防守战,关键要做好以下几点战前布局。

  首先,耳朵要长一点,双手要短一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山之隔,资源禀赋可能天壤有别;“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一地之内,民俗风情可能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在制定扶贫项目时,耳朵要长一点,要多听基层意见,做好一线调研。同时,在落实政策的时候,要总其大端,放活细节,双手要短一点,该管的管,不该管的别管,避免外行指挥内行。总结起来说,就是要推动行政治理,由从上到下的单轨制向上下联动的双轨制升级发展。

  其次,既要听市长的,也要听市场的。一些地方喜欢推进运动式扶贫、一刀切式扶贫、好大喜功式扶贫。如此扶贫,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要想避免烂尾结局,在选定扶贫项目时,除了要听市长的,也要听市场的。要分析掌握市场规律,“一村一品”能不能形成规模品牌效应,“几村一品”会不会形成地区内同质化竞争,“一县一品”到底选定哪个“品”等等,这些市长可以“拍板”决定,但这个“板”名叫“市场”。

  此外,既要扶人上马,更要教人骑马。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当然需要扶贫干部发力,但发力的同时,也要学会放手。脱贫攻坚需要扶贫干部冲锋陷阵,但冲锋陷阵不等同于大包大揽。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扶贫干部不可能一直扮演贫困群众的“马前卒”。扶人上马容易,教人骑马难,扶贫干部扶老百姓上马后,要学会慢慢放手,他们可能会经历些摔打,但训练场上的摔打正是为了避免战场上的坠马。

  于战争而言,攻防一体,则百战不殆;重攻轻防,则胜负难分。脱贫攻坚,其理亦然。要想掌控输赢之局,还需把握攻守之势。一方面,推进扶贫工程落地,依然要保证尽锐出战;另一方面,防止扶贫工程烂尾,必须要做到防患未然。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