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西17个乡镇6660名贫困群众搬至同一个小区
2020-05-08 09:3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伍朝党 周芙蓉 本报记者 聂 伟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城北小区一角。

  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近日,四川省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治理与后续发展工作现场会在越西县举行,“越西经验”受到各方关注。

  该县17个乡镇的6660名群众住进同一个小区,而且生活稳得住、人人有发展、管理有秩序,越西是如何做到的?

  困难解决在搬迁之前

  从越西县城出发,开车几分钟便到了城北集中安置小区。这个小区去年9月竣工,是该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小区共25栋楼、60个单元、1440套住宅,17个乡镇38个村的666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入住这里。卫生室、文化室、警务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城市小区。

  敲开居民沙马阿且的家门,县上发的“三大件”——2020年新年日历、信息收纳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卡,整齐地挂在墙上。日历上印有联系县领导、第一书记等帮扶人员的照片和联系方式等,居民遇到困难可在第一时间寻求帮助。信息收纳袋用来集中收纳住户的户口本、身份证、达标认定书等。签约服务卡上则印有“家庭医生”的联系方式和各项服务内容。

  入住小区前,沙马阿且和妻子在县城一个建筑工地上打小工,每月收入除去房租等开销所剩无几,眼看两个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夫妻俩头疼不已。去年10月13日,沙马阿且一家入住小区。按照安置标准,只花了一万块钱,一家四口分到了一套100平米的三居室,两个孩子在小区里上幼儿园。分配住房时,小区特地将同乡镇、亲属安排在同一单元或相邻单元,方便相互照应。“搬下来后,娃娃读书方便,我们打工挣钱也方便咯!”沙马阿且心存感激。

  “要解决深度贫困地区‘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问题,易地扶贫搬迁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之一。”越西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县强化组织协调力度,全面压紧压实责任,把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基层治理与后续发展作为县委“头号工程”来抓,努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其实,早在6660名贫困群众搬出大山之前,该县就广泛发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听民声、问民需,确保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把可能发生的矛盾和困难尽早化解,确保“沙马阿且”们都能欢欢喜喜搬新家。

  管理创新提升居民获得感

  小区管理的好坏,关乎到大批搬迁户能不能“稳得住”。

  农民洗脚进城,要改变多少年的生活习惯并非易事。搬迁户入住前,县上专门抽调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镇村干部提前进驻小区,开展前期服务和管理工作。莫色古布子是去年10月抽调到城北小区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的。他不敢有丝毫懈怠,领着管理团队,不分白天黑夜,挨家挨户敲门,检查家庭卫生、纠正生活习惯,引导村民树立文明新风尚。遇到不注重卫生习惯的住户,莫色古布子就紧盯不放,直到改正为止。许多住户之前没见过空气开关,没用过抽水马桶,遇到空气开关跳闸、下水道堵塞等一筹莫展,为此,社区专门组建了水电维修队,帮助居民排忧解难。

  “小区住户来自17个乡镇,为了尽快建立起良好的邻里关系,我们想了很多招数。”莫色古布子指着广场上正在跳“坝坝舞”的居民说,刚开始社区干部们带着大家一起跳“坝坝舞”,这招挺管用,群众很快就熟悉起来。

  小区各项服务贴心暖心,离不开管理体系的创新。该县专门成立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联盟,探索形成了“党建引领、两线协同、三大保障、四化并举”的治理和后续发展格局。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居民自治和群团社会组织两线协同,推行为民办事集中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文化生活特色化、综合治理多元化,实施支部书记召集制、民意委托制、恳谈听证制等运行机制,极大地提升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产业多元让群众有事干有钱赚

  在城北小区,开门最早,关门最晚的就是小区就业服务中心。中心一楼大厅里,设立了劳务输出、求职登记、政策咨询、职业指导等窗口。“小区里有务工意向的住户很多,这里是专门为他们提供就业服务的。”莫色古布子介绍道。

  “搬来这里后,我有了工作,老伴带孙娃。”居民阿西拉哈说。去年10月,阿西拉哈一家从土地贫瘠的书古乡巴足落村搬迁到安置点,阿西拉哈现在是小区管理员,每月有800多元收入。目前,小区扶贫制衣厂、农特产品扶贫加工车间、特色手工业扶贫车间、农副产品扶贫交易中心、扶贫综合商业开发区等正在加紧建设中。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越西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38个村7527户32282人,建设集中安置点130个。城北小区只是其中的一个安置点。

  无产业不兴旺。县委组织部相关人士介绍说,该县以党建引领大力发展脱贫产业,探索出“县有主导产业、乡有示范基地、村有示范园区、户有增收项目”的分层分级的产业发展路子。县级集中建设苹果、花椒、蔬果、甜樱桃、蛋鸡等五大产业园区,成立农副产品扶贫交易中心和扶贫综合商业开发区,以贫困户优先租赁和受聘为原则,满足贫困户经营和就业需求;成立非遗及农特产品扶贫加工车间,引导农村手工艺人入驻,从事彝族漆器等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经营。每个乡镇也都发展了1至2个产业示范基地,每个村发展1至2个产业示范园,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每户发展1个以上增收项目,从而实现“造血式”脱贫。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