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脱贫到振兴,更需科技强支撑
2020-05-27 10:37:00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李丽颖 孙眉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这几日,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霍学喜愈加忙碌,除了要提交有分量的提案,作为全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苹果体系首席专家,他正在为起草“十四五”全国苹果产业规划专题报告费尽心思。“我国苹果主产区大多分布于丘陵沟壑地区,当地贫困发生率较高,四口之家的贫困户,如果能种三亩优质苹果,每亩收益六七千元,就能脱贫摘帽。”但是,脱贫之后如何长期有效助力老百姓稳定增收呢?这样的问题同样萦绕在许多代表委员的心头。多位代表委员建议,要想让脱贫人口彻底与贫困“绝缘”,在乡村振兴中迈向富裕,科技必须持续发力,为全面助力产业发展提供永续动力。

  选准优势产业,推进真脱贫、稳脱贫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实现真脱贫、稳脱贫,最根本的还是选准产业。”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说,“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精准脱贫,关键要选准产业,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这成为代表委员的共识。黄璐琦认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中药材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强度不高,选道地药材开展生态种植,不仅可以脱贫致富,还可以实现贫困人口足不出村,就地解决就业创业难的问题。”黄璐琦说。

  值得欣喜的是,对于未脱贫县,日前农业农村部已探索建立产业技术顾问制度,就是要解决贫困县在产业选择、政策咨询、科研攻关、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发展难题。产业技术专家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当地解决产业发展难题并开展持续稳定帮扶。

  稳定可靠的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作为农业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天来强调:“只有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才能真正让农民脱贫。”

  事实上,近些年蔬菜生产成本利润率虽大幅下降,但是实际亩效益并没有下降,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蔬菜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效应。李天来说:“没有这些科技成果,蔬菜生产会出现亏损,这样就会挫伤菜农生产积极性,不仅不能助力脱贫攻坚,而且也难以保证蔬菜产品有效供给。可以预见,未来蔬菜生产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只会提高,不会降低,要想提高或稳定蔬菜生产效益,必须依靠科技支撑。”

  如何让科技助推当地产业发展,进而带动农户脱贫致富,实际上需要从产业规划、优良品种引进到配套适用技术推广等一揽子科技支撑。“奶牛养殖是广大贫困地区群众普遍乐于接受的产业。如何选种选配?如何精准饲料喂养?如何做好疫病防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韩鲁佳说,养得好、收益高,涉及技术、管理、加工、物流、市场等方方面面问题,科技支撑作用至关重要。

  提升产业附加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剩下的“硬骨头”始终是很多代表委员心头的惦念。全国政协委员、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舰说:“种植和销售马铃薯对稳定农民收入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意义,但这远远不够。要推进马铃薯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才能加快群众奔小康的步伐。”

  “想让农民彻底脱贫过上小康生活,还得继续巩固基础,促进资金和技术的结合,形成产业基础。”全国政协委员、江苏连云港市农科院院长徐大勇。2017年,他挂钩帮扶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厉庄镇杨岭村,把选育的优良品种带到杨岭村,手把手地教农民种,经过技术推广,一亩大棚的产值能达到年均2万元,是种粮的8倍左右,20座蔬菜大棚随后很快投入使用。

  用科技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用科技成果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为乡村振兴发展带来了生机和希望。全国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院长尼玛扎西看来,青稞既是一个保障西藏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物,也是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要消除西藏绝对贫困,首先就要不愁吃,青稞产业兴旺也对西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尼玛扎西说,由他主导选育的“藏青2000”新品种,亩产已达350公斤,创青稞产量新高,推广面积突破百万亩,惠及上百万藏族农民,“以技术促增产,就是科技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事实上,长期以来,西藏农业科技人员围绕青稞增产,选育了一批高产优质新品种。每一次青稞品种更换,青稞亩产增加40%以上。

  随着青稞产量的增加,青稞加工业产业化发展也在不断推进,成为百姓脱贫增收的重要渠道。“青稞的增产可以拉动整个产业增效,提升加工产品效益。”尼玛扎西告诉记者从青稞酒、青稞曲奇饼干、青稞片、青稞面条到青稞馒头等,经过深加工,青稞的产品附加值提升,农牧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

  为乡村持续造血,为振兴提供永续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刘凤之是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截至2019年底,他所在的葡萄体系已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00余万亩,平均亩增收近千元,助力十多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让一批脱贫群众依靠葡萄产业过上富裕生活。刘凤之告诉记者,多年来体系在新疆、云南和四川等国家贫困片区指导发展葡萄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种培训,让生产关键技术真正为农民所掌握。“扶贫只有真正做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才能提高困难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实现困难群众长期、稳定脱贫。”刘凤之说。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所所长杜德志说,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最为宝贵。为激活农村创新创业动力,杜德志提出“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挖掘,完善创投合作机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他希望通过基地示范、技术宣传和农民教育培训等方式推广可复制的“双全万元”模式,完善企业的组织设计,让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培育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和鼓励更多农民就业创业致富。

  “我们产业技术体系的30位岗位科学家和26个综合试验站站长都在苹果生产一线跑,努力把知识和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一方面要靠农业技术人员带动种植能手,再辐射更多果农;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科技人员的培训,为产业升级补充血液。”霍学喜说。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机电集团董事长周善红表示,要培养出一批振兴乡村的本土科技人员,鼓励农村脱贫致富带头人学习应用大数据知识进行市场调研,关注市场需求,再因地制宜生产加工供应,“互联网直播平台非常火,指导农民利用科技平台进行网络销售,可能会有较高的经济产出和品牌效应”。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围绕人才急需,大力培育带贫主体,在农民培育工程经费中分别设置5%和10%的权重对贫困县和西部地区予以倾斜支持。面向农业产业扶贫带头人和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围绕县域1-2项特色主导产业,精准遴选培育对象、精心制订培训方案,开展专项技能培训。

  李天来建议,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设立乡村振兴科技服务专项,引导科技资源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前沿聚集。与此同时,稳定农业一线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才培训,提供人才支撑,建立一支稳定的直接面向乡村的科技工作队伍,逐步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紧缺的难题。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