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平溪南镇:跨村联建聚合力 携手共谋促发展
2020-12-07 16:3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叶永泼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今年以来,漳平市溪南镇探索实践乡村区域化协同发展新路子,以“跨村联建”为重要抓手,通过“四联共促”(即组织联合、民生联动、产业联抓、村企联建)的发展模式,打破区域壁垒,统筹各村资源禀赋,构建“强强联合、以强带弱、抱团发展”党建联合体,持续推动村财增收、村民富裕,实现双促双赢。

  建强组织联合,凝聚发展“新引擎”。强化党组织引领,建强区域党组织,推动形成区域特色产业的组织覆盖。一是组织联合。突破村党组织的传统建制,按照“产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在坚持原有村级行政区划、村民自治主体、财务管理体制、干部配置待遇“四个不变”的前提下,整合上坂村、下林村、溪南村、东湖村4个村,组建溪南镇感化里田园综合体党总支。同时,全面推行“跑腿社”党建品牌,成立产业发展跑腿服务党支部、社会事业发展跑腿服务党支部、纠纷调处跑腿服务党支部、文化保护开发跑腿服务党支部4个功能型党组织,为联建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全方位”跑腿服务。二是人才联合。党总支书记由镇党委书记兼任,安排各联建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班子成员。按照4个功能党组织划分,有机整合各村村级后备人才、党员创业大户、新型职业农民、致富能人、优秀企业家、调解能手等人才资源,有效破解人才短缺难题,共同建强田园综合体党总支。截至目前,党总支共充实59名党员,为党总支各项工作开展凝聚人才力量。三是机制联合。建立党总支联席会议制度,坚持项目集中研究、集中力量、集中管理、集中实施的原则,对联建4个村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明确联建基础,推动党组织有序运转。制定产业项目发展“六个一”(共创一条景观带、共抓一条旅游线、共建一套旅游服务设施、共育一方新文化、共促一个新产业、共护一条母亲河)工作机制,推动区域内产业项目融合发展。

村民在漳平市溪南镇感化里田园综合体荷花园采莲子

  立足资源禀赋,打造产业“聚能环”。立足各村区域特色资源,扎实推进抓党建促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是提升一个传统产业。通过发挥党总支引领作用,统筹联建村资源优势,打造集菌棒加工生产一体化基地,推动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村民致富、村财增收。如溪南村规划建设菌棒加工厂,占地3亩,每年可出产200万棒,产值400万元,预计可带动就业60余人,村财每年可增收8万余元;下林村规划建设20余亩标准化温室种植大棚,采取“食用菌+蔬菜”轮换种植模式进行种植经营管理,为菇农、菜农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出租大棚,村财每年可增收8万余元。二是打造一个新兴产业。整合上坂村“三园”(荷花园、葡萄园、双华李园)绿色观光、下林村红色文化(闽西十大最书香古书院-南洲书院、红军入闽七大战斗区之一)、溪南村省级“美丽乡村”景观带和东湖村古村落探古写生(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写生基地、“跑腿社”发源地)等资源,打造集文化传承、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精品旅游路线,进一步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业态升级、抱团发展。如东湖村举办龙岩市第二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古韵东湖”健康打卡行活动,带动联建村周边观光旅游,共吸引4.2万余名游客,带动消费约150万元。三是共建一个村企产业。围绕漳平市委“村企共建”要求,联建村企秉持“合作共赢”理念,精准制导,策划谋定共建项目4个,预计投资420万元,带动就业130人,预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如上坂村与福建省鑫田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结对共建,通过与企业签订共建协议,与公司进行合作将新增耕地土地流转,预计每年增加村财收入1万余元;同时利用荷花园的景观优势创办荷花文化节,加大对观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已入股分红的形式,预计每年增加村财收入5万余元。

  丰富联建内涵,共绘民生“同心圆”。多形式、多举措开展联建,以丰富的联建内涵,激发乡村振兴活力。一是推进社会治理。积极发挥党总支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纠纷调处跑腿服务党支部,参与乡村治理,成立以来,共调解企业与行政村、村与村、村民与村民等各类矛盾纠纷9起,带领村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活动8场。二是多层帮带致富。推行“支部+农场”“党员+农场”“强村+弱村”模式,通过互帮互促、联帮联带,解决力量单薄、资源缺乏等难题,促进村财增收、村民致富。如产业发展跑腿服务党支部16名党员与农场结对子,通过上坂村百亩荷花园示范带动,辐射周边葡萄、桃金娘、双华李等采摘,促进农产品产销。三是优势资源共享。充分挖掘各联建村优势,整合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以项目建设为纽带,联合开发村集体山水林田湖资源、推动传统古村落保护开发等,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如文化保护开发跑腿服务党支部领办实施“古韵溪南”项目,在对东湖村、下林村古建筑及古书院等遗迹进行保护修缮的基础上,计划投入960余万元,建设休闲体验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研学教育中心等配套设施,开发民宿、餐饮、零售等新型旅游业态,进一步打响“古韵溪南”旅游品牌。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