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农村再“深造”,读懂了什么
2020-09-10 10:2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福建省上杭县蛟洋镇选调生 傅海明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不知不觉,1000多个日夜在指间悄然流走。从美丽的鹭岛厦门回到闽西红色故土,从一名硕士研究生转为投身农村基层的选调生,我内心有过波折、有过困惑,但累积在鞋底上的厚厚泥土,让我读懂了这片土地,积蓄了行稳致远的坚毅。

傅海明(左)在村里走访

  2017年7月28日,我到福建省上杭县蛟洋镇报到当天,正值第7号台风登陆。我放下行李、还未来得及整理宿舍,就随同挂村领导到赶到下村防汛。下村是个贫困村,不到20公里的路程,因道路崎岖泥泞,开车硬是花了一个多小时。尽管事先有心理准备,但令我惊愕的是,这里的部分贫困户还在使用白炽灯,还以谷壳作枕头,与一个月前在鹭岛的情形形成鲜明反差。

  更让我尴尬的是,尽管蛟洋镇与我出生的白砂镇只隔着几座山,但语言却相差甚远。入户劝导村民转移过程中很被动,几乎每一句话都要靠村书记翻译。这就是我在农村这所大学面临的第一课:群众语言课。在接下来的半年里,我抓住一切机会和群众拉家常、套近乎,学习蛟洋“土话”,很快我不仅听得懂群众说什么,也能自如地和他们对话了。

  如果说闯过语言关是我选调生生涯“第一课”的话,那么,如何“用脚写材料”就是我在蛟洋乡间上的“第二课”。

  起初,我自恃自己是“双一流”高校厦门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经历过繁杂严谨的硕士论文历练,写公文应该绰绰有余。第一次给党员上党课的那一幕至今仍留在我的记忆中。我精心准备了一篇发言稿,自信定能博得阵阵掌声。然而,党课没上多久,我的后背渐渐发凉,大多数党员表现出困惑、不感兴趣,个别党员甚至睡着了。在后来的项目征迁、满意率测评等各类入户宣传中,也遭遇过类似的情况,尽管反复给群众解释,可他们就是听不明白。

  虽然很受挫,但打开工作局面还得靠自己。当我把苦恼告诉前辈时,他们让我看看毛泽东主席写的《才溪乡调查》。80多年前,毛主席在距蛟洋几十公里外的才溪乡花了10多天时间调查,写下了这篇彪炳史册的著作。当我翻开《才溪乡调查》,惊叹于其中娴熟的群众语言,言简意赅,语言犀利精辟,直指要害,且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我幡然醒悟,这才是典型的写给人民大众的文章,这样的语言才是人民群众最能接受的。从此,每次写材料、每次准备党课时,我先走村入户,实地了解群众需求,感悟群众心理,学习群众语言,多用“白话”“土话”,讲实话、讲真心话。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一次次的经历,一次次的感悟,让我的脚步更加踏实。遍访全镇贫困户是件繁重的工作,刚开始,为完成任务,入户只是流于形式,签字拍照。直到走访到第四个村子桃源村时,带我入户的是一位年龄相仿的包村干部,他对走访的18户贫困户,竟能详细说出每一户的家庭情况,走访对象和他就像自己家人一样,这让我感到非常惭愧。我拿出高考和考研备考的干劲,把全镇600多户贫困户情况记在小册子上,打印出来贴在宿舍墙上,记住每一户的情况,记住每一户的诉求。

  一天早晨,某村贫困户老袁打电话给我,带着哭腔告诉我,养了好几年的牛忽然死了。我知道,对身体不好的老袁来说,牛的死亡是个重大打击。我稍作安慰,立即联系包村干部,向保险人员反映情况,联系县保险公司,希望他们到现场核实。两天后,镇村干部和保险公司人员为老袁带去了6000元理赔金。老袁拉着我的手,哽咽地说不出话来。

  后来,我尽力为群众尤其是贫困户做好每一件小事,谁家孩子生病、谁家孩子就学困难、谁家需要联系工作等等,总是尽力帮忙。尽管做得不够好,但赢得了大多数贫困户的认可。我深刻体会到,要读懂农村这本“精深的书”,一定要俯首躬行。

  在乡村工作,没有什么事情能够一帆风顺,但也没有什么硬骨头不能啃下。

  很多群众反映,丘坊农贸市场基础设施薄弱、规划布局不合理、摊贩占道经营严重,我带着村“两委”干部争取资金,和领导、同事、群众探讨改造方案,经多方努力,最终将沿街摊贩规范到新市场,解决了困扰群众10多年的“马路市场”。有位曾经在村民代表会上指着鼻子骂我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的老杨,后来见到我拍着我的肩膀称赞:“你个小孩子,居然这么厉害!”

  “关山初度,道阻且长,唯有步履不息”。我深知,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里,感受脚下泥土的芬芳。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