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班子带队伍,这位第一书记用了“三招”
2020-03-27 09:36: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杨洋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18年,广西选派新一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我深思熟虑后主动报了名,如愿成为百色市凌云县泗城镇上蒙村的第一书记。

图为今年3月,杨洋(左一)与村干部一道植树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第一书记,除了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建强班子带好队伍,为村里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更是我心中时时惦记的“乡愁”。

凌云县属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城因常年云雾缭绕山巅而得名“凌云”,上蒙村具有“老少边山穷”的典型特点,1.6万亩土地中有680亩耕地、8800亩经济林地,全村12个自然屯162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77户345人,村民依靠种植茶油树、蔬菜,养殖清水鸭及外出务工为生。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上蒙村于2017年成功脱贫摘帽,“两不愁三保障”已全部达标,道路、房屋、村貌等基础设施大为改善,2019年底全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55%,村级集体经济也由原来的空壳村增至6.75万元,脱贫成效显著。但是,脱贫摘帽只是为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好了基础、迈出了第一步,实现乡亲们心中的“乡愁”还任重道远。“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第一书记,除了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建强班子带好队伍,为上蒙村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更是我心中时时惦记的“乡愁”。

上蒙村的书记左凤祥50岁,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其他村“两委”干部也大多敦厚淳朴,但沉稳之余总觉得缺少一股敢想敢干、敢闯敢拼的劲头。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我发现这主要是受班子成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本领办法不多、报酬待遇有限等因素影响。找准病灶才能对症下药,我和村“两委”共同努力,用了近两年时间,村支部成功从自治区“三星级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至“五星级农村基层党组织”。

压实责任担当

破解“不敢为”难题

第一书记是脱贫攻坚事业的重要推动者,但第一书记的到来可能会使一些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书记形成一定的依赖性,上蒙村便是如此。

到村不久,我发现村书记习惯于什么事都来问我,开始还谈谈想法,后来干脆只转述问题。我意识到这种现象与村干部对第一书记的认识有很大关系,大家认为第一书记是上级机关派在村里的“党代表”,是第一责任人,却忽略了第一书记是“帮扶干部”,首要任务是“帮”。结合第一书记职责,我认真思考,觉得第一书记和村“两委”之间的关系应当是“统揽”不是“包揽”、“协作”不是“领导”、“指导”不是“指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首先从“担当意识”这个“发动机”开始,不断强化村干部“主人翁”意识。通过持续向村书记、主任重申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功能,在乡村治理中的使命担当,鼓励他们克服照旧心态、勇于主动履职;同时,利用外出考察学习,为他们创造与优秀村书记的交流机会,逐步激发他们见贤思齐、自我加压的斗志。

责任担当从实践中培养,我注重以具体事务给村干部“明责任”“压担子”。平时坚持会议由书记、主任主持总结,村级公共事务每位干部必须发表意见建议,党课由支委轮流讲,大型活动明确分工等,让村干部在实践中增胆量、提底气、强本领。

现在,一有任务下来,书记和主任不仅知道“怎么想”,也知道“怎么干”,更知道“谁来干”。

图为:今年年初,杨洋(前)与镇村干部一起走访林下养鸡项目

强化感官体验

破解“不会为”难题

在村里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不会”是村干们经常讲的一句话,这让我陷入了思考:每年针对村干部的培训教育也不少,为什么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如何发挥教育培训实效,真正让村干部克服“本领恐慌”?

对于文化程度不算高的村干部来说,只有真正“走出去”“看得见”“摸得着”,直接刺激他们的感官,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比学赶超的决心和信心,从而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第一次尝到甜头是带着村“两委”到加西村学习。回来后不久,有一次村干部们都集中在小小的办公室,转不开身。书记说:“要是把两间屋子中间打通,合理规整一下,弄成一个像加西村一样宽敞明亮的综合服务窗口,就更方便群众办事了。”大家一致同意后说干就干,书记请来村里的农民工来施工,村干部一起整理设备,于是就有了现在敞亮方便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

村里有不少村民去广东打工,留守儿童、老人不少,如何能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我提出建“扶贫车间”的想法,村干部们很感兴趣,于是我就带领村“两委”、党员代表和致富能人到北海市一家皮具生产“扶贫车间”实地考察。这一趟获益匪浅,村干部们非常积极,回来后我想办法解决资金问题,村干部们四处宣传、物色人选,大家齐心协力在旧小学里建起了皮具加工“扶贫车间”。2019年10月底,扶贫车间成功开张,15名工人和经理全部是贫困户,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实现了。

激励约束并重

破解“不愿为”难题

没有激励就没有积极性,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农村基层人才匮乏是一个普遍难题,如何调动激发村“两委”干部干事热情,合理运用好“激励”和“约束”这两把“金钥匙”至关重要。

为提高村干部工作积极性,近年来百色市和凌云县在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上做出了“两化一创”的积极探索。规定凡获评自治区“星级化管理”三颗星以上的村,每多一颗星书记主任每月可获500元、其他委员可获300元的奖励;凡获得市“争创五旗”活动红旗村称号的村,每获一面红旗书记主任每月获500元奖励。我抓住机遇,严格按照“五好”“六有”要求开展好党支部活动,完成好各项脱贫攻坚任务,开展好多项文体活动,规划好产业发展,施行好“卫生公约”等自治制度等,大大提升了村级治理效能,得到了市县一致认可。2019年上蒙村成功获评“五星级党组织”,荣获“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两面红旗,书记主任每月报酬待遇从原有的2300元增至4800元,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制度是最好的约束方式,我们建立了严格的轮流值班制度、分工负责制度、每周例会制度、述职报告制度、每周通报制度等,并将通报结果张贴在村级公示栏。虽然一开始运行存在一定困难,但随着时间推移,村干部们越来越感到工作分工更加明晰、协作更加高效、运行更加顺畅,荣辱意识也更加强烈,形成了各司其职、互相监督、协作互助的良好局面。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凌云县泗城镇上蒙村第一书记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