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赤水石梅村:父子两代当兵人 退役担纲领路人
2020-03-05 09:15: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本报通讯员 邹进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王茂成、王乃兵父子翻看当年在部队时的画册。张浪 摄

  “行路难,难于上青天。”这是贵州省赤水市元厚镇石梅村过去的真实写照。该村因山高林茂,沟壑纵深,人居分散,一个“穷”字曾是顶在头顶的“标签”。可如今,深山随处可见林立的砖瓦房、整齐的水泥路,生态鱼游弋戏水,乌骨鸡林间漫步,采茶姑娘茶园忙碌……这一切的变化,有两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王茂成、王乃兵父子,他俩是村里的两代“兵支书”。

  “工程兵”凿出便民路

  1973年,19岁的王茂成告别家乡亲人,参军成了一名工程兵。因在部队表现突出,先后荣立1次三等功、4次受嘉奖。

  1978年,王茂成退伍回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工程兵”生涯,让他深知道路对于致富的重要性。因为有着强烈的报效家乡的热情和干劲,王茂成被任免为桐坝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桐坝村还没有合并到石梅村,到元厚镇赶集要走40里山路,山上山下垂直距离1000多米,没有一条像样的石板路。遇上雨天,山路变成“水泥路”,一不小心就会滑落山底,非死即伤。

  为了改变群众出行困难,王茂成带着当兵时的“倔强”劲儿,一头扎进了大山深处,挨家挨户地到群众家中宣传修路的重要性,希望得到大家支持。“一个“毛头娃娃”竟然想在悬崖峭壁上修路,无异于天方夜谭!”有泼冷水的、有唱反调的、有闷不发声的,王茂成一遍一遍地跑、不厌其烦地说,许多村民被他的真诚打动,答应“冒险”试一试。

  在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哪来的钱修路?王茂成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他组织村民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带头扛着镐铲、背上背篼在悬崖绝壁上艰难开凿。为了支持修路,不少群众拿出自家不多的粮食,还有一斤菜、半斤腊肉……

  “那时修路全靠一锤一锤地敲,路又陡又峭,稍不注意就会摔下山去,我当时根本不相信能修通路!”忆起当时修路的艰辛,桐坝村村民罗玉光感叹地说。1990年,用了一年多时间,王茂成就带着村里100多名群众,硬生生地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20多公里的石板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深山里的群众赶集方便了,脚上粘的泥巴也少了。

  石板路通了,打开了山门。随后他筹建了桐坝小学,四处外出考察,在全镇率先推行旱地育秧,提高稻谷产量,彻底解决全村群众的温饱问题。同时,还带领群众发展优质柑橘150余亩,拓宽群众增收之路。

  “排雷兵”闯出致富路

  父亲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深深映在王乃兵心里,学习父亲成为他的追求。2000年,王乃兵循着父亲的足迹也成为一名军人。在部队的八年时间,他苦练本领,荣获嘉奖4次、优秀士兵2次、优秀士官1次、三等功1次。退伍返乡后,王乃兵在赤水市武装部民兵应急分队担任队长,立志像父亲一样,为家乡的发展贡献青春和热血。

  2010年,石梅村村“两委”换届,元厚镇党委领导找到王茂成,希望他能说服儿子王乃兵回石梅村参加支书选举。刚开始,王茂成有些犹豫,毕竟儿子工作好好的,领导也很器重。“作为一名党员,应该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王乃兵听了父亲的建议,参加石梅村支部书记选举,并全票当选。

  王茂成修通了20公里的石板路,王乃兵誓言要修出更宽的致富路。王乃兵学着父亲的“闯劲”,跑到交通局协调公路项目,带着相关人员到现场测量,有时光跑设计图纸,就要在赤水、元厚两地来回穿梭10多次,辛苦一天下来,还要趁着晚上到群众家中做工作。很多群众想着当年王乃兵父亲修路的不易,都愿意出钱出力、让出土地山林支持村里修公路。就这样,王乃兵带领群众建成了70余公里的硬化公路,增收致富之路驶入了“快车道”。

  2017年,赤水市实施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王乃兵借助培训,多次到四川、重庆以及周边等地考察学习,仔细了解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种植规模、技术管理等情况,并认真征集群众的建议,最终,决定发展白茶种植。

  “白茶目前市场需求大,如果遇到滞销,我们就回收发酵制成虫茶,赤水虫茶已经有了很好的口碑。”王乃兵采用“村支部引导、合作社统购统销、农户种植管理”的方式,打开了一条群众致富增收的通道。目前,在海拔600—1000米的良田上,石梅村的白茶基地带动70余户群众户均增收1000多元。

  父子接力续写新篇章

  元厚镇作为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第一渡口,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王茂成、王乃兵父子报效祖国、贡献家乡的事迹,正是这种红色精神的传承。依靠这种精神,他们带领全村146户610名群众摆脱了贫困。

  在这片土地上,除王茂成、王乃兵父子外,还传颂着三十年如一日坚持义务讲解红色文化的老支书肖义武、退休不褪色的老主任张德科领办冷水鱼养殖、普通党员王章华带领6户贫困户组建运输队的事迹,而且在不断演绎着新的故事……他们,共同构筑了这片土地的“精神高地”,引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进程。

  “他们父子俩做了不少实事,让我们住进了新房,喝上了自来水,还帮助我们提升致富技能,现在日子越来越好过了。”石梅村五星苗寨的杨明珍对王茂成、王乃兵父子赞不绝口。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传承红色文化,致力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五星苗寨乡村旅游,带动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父子俩对未来信心满满。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