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里,我有一堆“外号”
2021-01-22 10:3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廖超成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人物档案】 廖超成,贵州省普安县人,2018年8月选调至贵州省榕江县委组织部工作,2019年4月,到榕江县计划乡加宜村担任第五网格员。

廖超成(右)帮农户脱粒

  我的网格内有34户162人,当时有贫困户13户57人。从到村第一天起,我就下决心,要把“干部气”“学生气”抛在一边,当个会思考的“农民”。一年多来,我不仅得到了群众的认可,还多了一堆“外号”。

  “搬沙小王子”

  加宜村位于榕江县南部、距县城65公里,距乡镇所在地16公里,最初这里交通不便,生活习惯落后,苗寨里污水横流,绝大多数房子一楼喂养牲畜,二楼做饭住人。我第一次走访入户,从村民家一楼走上二楼,就有小虫往鼻孔眼睛里钻,弄得我眼泪直流,眼里也充满血丝。

  白天在人畜混居改造现场,我总是带头干。有一天,在帮助贫困户硬化地面时,大家都累得气喘吁吁,再没有力气搬沙子了。为了激发斗志,我提议进行一场装沙子比赛,别人装满一辆手推车沙子,耗时都超过1分钟,我53秒。大家都很服气,从此就有了“搬沙小王子”的外号。

  实施人畜混居改造,群众总是不愿意配合,原因有三:一是恋旧情结,二是不愿动手,三是砂石需要人挑马驮才能到家,无劳动力户、举家外出务工户没人干。我们找准原因后,党员带头,建示范点,因户施策,终于告别了当地千百年来人畜混居透风漏雨的生活。

  地头“小网红”

  在兢兢业业做好帮扶工作的同时,我还与驻村干部、村寨上的年轻人一起,拓展村里的特产竹笋、小香鸡的网络销售渠道,当上了田间地头“小网红”。2020年3月24日至今,加宜村扶贫车间共组织当地群众收购春笋、蕨菜等山货6万多斤,线上线下销售额近15万元,带动了村内60多名劳动力就业。扶贫车间二楼发饰制作项目培训,已经有102名苗寨妇女参加,12名群众实现稳定就业,人均月工资达2000元。

  “老师哥哥”

  我很看重村里孩子学习状况,经常给村里留守儿童做课外辅导。2019年,我督促和帮助8名小学生完成暑假家庭作业,帮助1名高二学生做必修课复习,帮助1名高三学生做数学、物理第一轮总复习。2020年疫情发生后,我经常入户检查学生上网课质量,每周末给5名高中学生做辅导,“不让苗寨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被这里的孩子称为“老师哥哥”。

  村民张应华外出务工前,邀请我去他家吃饭,希望我帮助督促孩子学习。我满口答应:“叔,承蒙您看得起,我一定做到。”现在每个周末,我都上他家,给他孩子补课,让张应华安心在外务工。

  “苗语研究生”

  起初,我与群众见面时,群众总是冲着我微笑,不说话。我私底下苦练苗语,比如我现在知道了,先前去村民家,村民说的“挖吼”,苗语是“我喝”的意思,难怪村民会端酒出来,回想起来也是搞笑。

  现在,村民遇到我,会微笑着问道:“mu meng ga de,lou ge ma lou(你去哪儿,吃饭没有)?”我不只是尴尬面对,同样是面带笑容,回答他们:“lou deng le,va mu dang a(我吃过了,去那边一下)。”村民知道我是研究生,但现在我多了一个外号:“苗语研究生”。

  就这样在和村里百姓的交流中,我专专心心跟他们“读研”,做他们的贴心人,慢慢地融入到苗寨生活,与他们建立友谊、取得信任,就连最难收集的一折通流水账,网格内村民都到信用社打了交给我。

加宜村全貌

  “法官”

  我发动群众修水沟和串户路,可群众心里想的是,要是自家多出力了,那其他人家不就少出工啦,尤其是懒人、无劳动力户、举家外出务工户。我请教领导、同事和村里的老前辈后,制定3条劳作规则:一是原则上每户出一人参加建设,无劳力户除外;二是无法参与建设者,按日务工报酬,出钱买水给大家喝;三是拒绝参与建设者,适当减少往后的政策照顾。

  在小组评议会上,群众一致同意这个规则。次日,不用干部召集,所有村民都自发集中到村里,跟我们一起搞路沟建设。在群众眼里,我就是一名称职、公平的“法官”。

  “电焊工”

  有人有这样的疑问:像我这样名校毕业的大学生,来到基层一线搞扶贫工作,是不是很亏啊?你一个理工男改行做行政,现在又在基层,在校所学还有用吗?我的回答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十分有用,并且我将所学付诸实践。”

  为此,我利用自己所学的网页设计知识,与工信部门配合完成单位网站在贵州大数据平台上架。此外,我到基层来,做工作宣传片、matlab和origin处理数据作报告、给群众进行科普、带头直播带货,甚至修电脑、打印机、数据恢复、手机换屏,必要时还得焊接电路板,这都是用的我在大学所学到的知识。

  “弟”

  记得2020年初,由于工作原因,我调离加宜村,群众听到消息后,有3位老人直接哭了,非常不舍,他们说:“弟,你不能走啊!”幸运的是不久我又回到加宜村,这些老人又哭了一回。

  苗寨离县城有65公里,加上现在我们的节假日周末都是不休息的,因此,生活补给比较困难,苗民看我们没吃的了,主动邀请我们到家里做客,经常送给我们糯米、蔬菜、腌鱼、香鸡等。

  要是问我,在苗寨最享受的时光是什么时候,我会回答,每天晚上和村民一起干完一天的活,作为最后一个从工地回到饭桌的人,村民总是在等我,一起喝第一杯酒,一起动筷子。

  去年秋天,我们组织党员干部下田,帮助群众抢收稻谷。潘老元是一位独居老人,女儿都嫁人了,那天我们帮他打谷子时,他哭了,说:“我的仔都没有来帮我,你们最好了!”那一刻,我们淋着雨,心底却是温暖的。我在村里感受到人们真挚的感情,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我想,来到加宜村,我是来对了!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