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莒县河南村书记王如奎:一棵树的故事,找到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2019-07-19 09:41: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杨洪于 整理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18年2月,我来到山东省莒县峤山镇河南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地处沂蒙老区腹地的河南村2014年被确定为“省扶贫工作重点村”、2016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旅游扶贫村”,现有405户、1024人,耕地面积831亩。

  怎么才能找到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呢?我走访发现,北涧村村民穆金桂家的院子里有棵老槐树,年龄150岁。这棵树的“履历”很传奇:三次被砍伐,三次奇迹般复活。1934年,树的主人第一次砍下枝干卖给老木匠做扁担,第二年古树根盘上竟生出了嫩芽,几年后又长成了大树;1954年秋,主人盖房需要木料,砍了枝干做门窗,次年春天,新枝又出来了;1970年,生活拮据的主人不得已第三次砍伐,卖钱补贴家用,1971年春,老树再次复活。如今,这棵树每年能采摘槐花50多斤,收入1000多元。这家人感恩地说:这是一棵“救命树”。

  我把这棵树命名为“扶贫树”,树的故事让我萌生一个想法:也许靠这一树槐花,就能叩开富裕之门。

 

图为满载而归的游客

 

  一朵槐花,串起多种衍生产品

  一棵老槐树,光槐花一项每年就能收入1000多元。如果能有更多的槐树呢?

  还别说,真给我寻访到了。我们村对面的梁甫山上,有一片野生槐树林。家家户户房前屋后也有少量种植。但由于山区多年来没有一条好路,再好的槐花也只能烂在树下,产生不了效益。同样,山区村的其他农产品多年来也遭遇销售“肠梗阻”。

  幸运的是,我来之前的2017年,峤山镇成功争取到修路资金。一条长37.4公里、被誉为“天路”的扶贫环山路2017年3月开始施工,10月份完工,将包括我们河南村在内的21个山区村(其中省扶贫工作重点村19个)和外面的世界彻底联通了。当时修路的情景我虽没能亲眼目睹,但其他村干部时常在我耳边念叨着修路的艰辛和那些感人的故事。比如,山区施工条件复杂,难度非常大。黄草坡村和南涧村之间一段400多米的坡道曾3次改道,多次爆破才完工。还有,我们村的群众无条件让出土地,老党员自发上工地监工,扶贫干部全部吃住在工地等等。

  路有了,资源和思路有了。我们村“两委”反复磋商并上报镇党委同意,决定大力开发梁甫山槐树资源。槐树全身都是宝,槐花可以炒菜吃,可以做包子馅,还是一种中药材,槐米可以炒着吃、泡茶喝。我们还研发了槐花糕、槐花蜜、槐花饼、槐花汤等特色槐花产品,充分挖掘槐花的饮食文化。

  不能只靠槐花“一条腿走路”,镇党委要求我们“多条腿走路”、多元化发展。为此,我们村这几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种植,挖掘富民潜力。

  和我们村一样,“天路”沿线村都瞄准“一村一品”做文章,于家庄、南涧村发展桃园1600亩,王家崮山村种下1200亩经济林,吴家岭村和程家庄村种植榛子1000亩,古乍石村新添了600亩的板栗……“天路”变成了一条特色产业路。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