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家山等待“牛市”
2019-08-12 15:01: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开栏的话:位于吕梁山西麓的山西省石楼县是革命老区县,地处集中连片特困区,是国家级贫困县。1936年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由此挺进山西,拉开了红军东征的序幕,毛泽东著名词章《沁园春雪》便创作于此。曾经的革命热土如今正在打一场“硬仗中的硬仗”。在这里,扶贫开发的万里长征正在翻越最后一座高山。

  “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脱贫攻坚越往后,剩下的越是难啃的硬骨头,石楼的脱贫攻坚到了决战的最艰难阶段。今年7月,本报记者胡志中以团中央驻山西石楼县扶贫工作队队员身份,前往石楼开始为期两年的扶贫挂职工作。其间,记者将和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和乡村干部一道行走在田间地头,走村入户访民情、听民声,深入了解扶贫干部的酸甜苦辣、扶贫工作的艰难和复杂,通过“志中吕梁周记”的形式记录成稿。

  -----------------------------

  见贫困户马军琴一面不容易。

  去马家山村的山路本就不好走,又赶上近日石楼县下了少见的暴雨,乡间路上随处可见从黄土崖上冲下的泥石。汽车七拐八绕行于山间,“哐哐”的刮底声不时响起,汽车最终颤颤巍巍地爬上高岗,到了马家山村。

  这是一个被四方群山合围的村庄,黄土高原的巨壑尽收眼底,用当地话说,这里“驴来驴崴蹄,牛上牛喘气”。恶劣的环境与贫困相伴而生,但马军琴偏偏要在牛都要大喘气的地方站住脚跟,等待属于他的“牛市”。

  36岁的马军琴曾在北京打工,为了照顾留守村里患病的父母,他于2015年辞工回到马家山。见村里山多坡多、地薄不养人,他再三思量,决定搞肉牛养殖。4年前,马军琴参加了县里组织的一次青年创业培训会,会上鼓励有志青年回乡创业,他心动了。

  山西省石楼县地处集中连片特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按照脱贫攻坚行动计划,今年全县有33个贫困村1.2万贫困人口要脱贫。

  在那次培训中,石楼县政府为包括他在内的一批有创业想法的当地青年提供了一次走出去的机会,组织他们去山西运城、宁夏吴忠等地观摩学习创业经验。

  “通过学习我才知道,国内市场对肉牛的需求量特别大,有前景。”回来后,马军琴按照培训班里教的调研方式,也作了市场调研。

  村里老一辈人告诉他,当地山多人稀污染少,早有养牛的传统,也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养牛办法。

  “我看了很多养殖场,仔细评估了养牛的可行性。牛比兔子、羊好养,抗病能力也强。我们这山干燥、通风,养殖户少,也不容易得传染病。”一番斟酌,马军琴拿出打工攒下的20多万元积蓄,在一个土崖的半山腰上建了牛场。

  他首批买回6头牛,让人高兴的是“牛买回一个多月,头胎牛犊就下来了”。次年,陆续增至11头。看到养牛收效明显,他打算扩大规模:“当时好多养殖户都说国家鼓励农民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大家共同发展,我觉得是这个理。”

  那该选啥人一起发展?马军琴在脑子里将周边十里八乡的发小、亲友仔细过了一遍,最终选了9个年纪较轻、脑子活络的同乡,挨个上门做工作。

  事情出乎意料地顺利:“他们听了我的计划,都很高兴,一是觉得是个好营生,再有主要是愿意支持我干事。”

  但是问题又来了。这9户乡亲也都是贫困户,有心入股,但又拿不出多少钱。

  “这事我一开始就想明白了。”马军琴说,他事先为人为己都盘算过,自己心在创业,而乡亲们的参与更多是一种纯朴的支持,不应苛求。另外,其实他还有自己的小算盘:这些人虽然入不了多少股,但家里有地、有草,人力、物力资源在某种程度上远比经济支持更金贵。就这样,大家少则一千元,多则三万元,拼凑出了一个合作社。

  合作社组建后,他们先后获得了15万元扶贫贷款,购置了养牛必需的器械、草料,建起了围栏、场地、仓储设施。他们还从其他村民手中流转了60亩土地,用来种植苜蓿等养牛作物,并向农户预包了150亩地的玉米秸秆作饲料……花钱处不少,绝大部分资金要靠马军琴一人来解决。他已经花光了积蓄,还背上了债。

  “你说我欠这么多外债,为甚还要坚持?因为我能看到希望,我坚信困难只是暂时的。”马军琴话说得坚定,其实苦没少吃,有时为了还款,他不得已要找朋友去拆借。

  他说,自己的信心主要来自于对养牛心里有数,对家乡无污染的自然环境有信心:“有些地方养殖户密集,牛得病容易传染,我们这里一座大山甚至几座山里,只有一个牛场,很有优势。”

  合作社成立后,大家常割了自家地里的草,无偿送给马军琴喂牛。遇到用人的时候,装卸草、种草、施肥,只要招呼一声,大家从不含糊,马军琴也会给帮忙的贫困户发比别处更高的工钱。只是,合作社的分红一直很有限,他们尚未真正迎来“第一桶金”。

  从去年至今,马军琴售出3头成牛,每头牛少说赚了几千元,这令他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目前收牛的贩子不少,卖价也好,但我们正集中精力繁殖肉牛,卖的牛不多。”

  对于合作伙伴,马军琴既感谢又歉疚:“都是我的发小、亲友,他们就没和我计较过,甚至不图回报,现在看我干起来了,也都觉得挺欣慰。”他虽然没多少余钱,但为了表达谢意,逢年过节总要给合作社股东发点油、面、月饼。

  不久前,得知马军琴的创业诉求,团中央驻石楼扶贫队成员驱车进山找到了他。大家围坐在窑洞前,马军琴提出,他想加入县农村青年创业协会,并希望参选团石楼县委的青年创业帮扶项目计划,获得科学养殖、扶贫资金、创业政策等方面的指导与扶持。

  他还说,自己创业以来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引水难、牛粪储藏不便、动力电供应不上、办税难等,希望获得有关部门的关注与支持。

  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依托团中央定点帮扶,石楼县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已经开始运转,扶贫政策、业务、资金帮扶、创业导师等资源都在完善中,很快将为像马军琴一样的农村创业青年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县里即将举办星火项目创业大赛,意在通过扶持农村青年创业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

  马军琴又一次打来电话:他已向县里递交了创业帮扶项目申请表,计划参加创业大赛,他有信心入围。

  “养牛说起来容易,其实是个下苦功的细活。”马军琴说,“等(牛)增加到200头的时候,我计划再吸收10户贫困户来打工,那时候每户每年至少能得到两万元。”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