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富足好日子
位于宁夏南部山区的西海固,曾是干旱赤贫的代名词。
如今,一场针对贫困的攻坚战,正在这里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行走在这片曾经“苦瘠甲天下”的土地上,满眼的绿色在诉说:西海固变了!
盐池、彭阳、隆德、泾源相继“摘帽”……在“两个带头人”工程的推动下,西海固地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7.3%降至2018年的4%,大步奔向全面小康。
生态移民,搬得出更过得好
28岁的农民吴天云搀扶双亲,妻子抱着娃上了车。汽车轰鸣,一家7口离开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新民乡上湾村,来到位于宁夏中部的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柳树台村。搬家这天,吴天云记忆深刻:“整个村子都搬走了,我兜里揣着2000元钱,这是全部的积蓄。”
初来红寺堡,一马平川的荒野与老家风景大相径庭。妻子马桂萍却喜从中来:老宅在山顶,驴车驮水往来就得10公里。如今人移出来,路通了,水通了,再养上10头牛就满足!
13年过去了,如今光景如何?吴天云笑了——“初代移民安置房”换成了红瓦砖墙、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三个孩子都工作了,肉牛养殖园区里饲养着自家108头牛,村民托管的牛也在这个园区内。
先富带后富,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宁夏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通过实施“两个带头人”工程,能干的党员当上领头雁,致富的带头人被吸纳进党组织,激活了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吴天云便是其中之一。
2018年9月,吴天云担任了柳树台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肉牛养殖产业已发展成柳树台村的主导产业,全村肉牛存栏约2500头,人均7头以上,10头以上养殖大户约30户,全村圈棚达334座。
这个曾经是新庄集乡的最穷村,通过产业脱贫,成为第一个脱贫销号村。地处宁夏中部的吴忠市红寺堡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累计开发水浇地70余万亩,搬迁安置移民23.3万人。
“如今的日子是甜的!”新庄集乡党委书记伍洪亮无限感慨。
倾力民生,喜迎华丽新变化
在蜿蜒曲折的山间公路前行,来到固原市西吉县兴隆镇陈田玉村。53岁的农妇马存莲,喜盈盈地向记者讲述了她的四季故事。
春天,田地覆膜,种上青贮饲料,假以时日,家里10头牛的食粮便有了;夏日,务农间隙,去家门口新建成的扶贫车间打工,一天下来能拿不少收入;入秋,母牛下犊,见犊补母又有一笔补贴;凛冬,早起制糖,待到日头西落,收糖小贩悉数收走,每天也能挣上百块。
马存莲一边忙活,一边算账:扶贫车间打工收入,再加上10头肉牛的养殖补贴,孩子上学吃饭不怎么花钱,老两口看病也有新农合,一年下来还能攒不少钱。“放以前,不敢想!”
西海固脱贫主阵地的华丽转身有数据支撑。2012年至2018年,全区累计减贫83.4万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856元增长到9298元,4个贫困县已摘帽,99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特别是移民迁出后,迁出地区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于平衡,生态恢复修复能力明显增强,迁出区生态恢复230.1万亩,迁入区绿化4.1万亩,“十三五”规划迁出区生态恢复40.61万亩、迁入区绿化0.1万亩,实现了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双赢。
面向未来,脱贫步伐更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启动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大力实施“两个带头人”工程,深化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集中攻坚“五县一片”深度贫困问题,打好产业、金融、教育、健康扶贫和危房危窑改造等政策组合拳。
吴忠市盐池县第四中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受益于“专项计划”,还在上初二的冯佳蕊,计划中考过后,去银川市读高中。
扶贫先扶智。近年来,宁夏通过实施向贫困地区倾斜的招生政策,让贫困地区及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也能获得其他非贫困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如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宁夏育才中学等高级示范中学对9个贫困县(区)生源及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专项计划,使贫困地区生源共享更为优质的普通高中教育。目前,宁夏已实现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18年各级财政累计安排资助资金7.36亿元,资助学生45万人次。
回首来路,历经“三西”农业建设、“双百”扶贫攻坚、千村扶贫整村推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五个阶段,宁夏的贫困发生率已由从1982年的74.8%下降到2018年的3%,贫困地区人均收入由1982年的126元增长到2018年的9298元。面向未来,宁夏脱贫攻坚将一步一个脚印,迈得更加坚实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