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在全县首现“蓝天侠”,“蓝天侠”从开始的一个人到如今涌现出一批人,这样一群“蓝天侠”活跃在农村屋场、路边、河畔治理垃圾,乱烧垃圾少一天,碧水蓝天就多一分。
一个镇在全省首设蓝色农村环保合作社,合作社从最初单纯地收集垃圾到自治、自管,这样一个以垃圾治理为主体的合作社忙在基层首创的最前沿,用保洁员的智慧与辛苦将以前的“灰色”换取成现在的“蓝色”。
一个县在全国首创垃圾治理蓝色体系,从最初摆放入户蓝色垃圾桶到如今统一设立“蓝屋、蓝车、蓝岛”,这样一个蓝色体系迸发出巨大的效应,形成了蓝色经济,使过去嗤之以鼻的垃圾变成了不可多得的资源。
这样的片断不是故事,而是真实发生在湖南唯一一个荣获“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激励县”“首个国家级生态县”——长沙县的垃圾治理现场;这样的蓝色从村到镇再到县,闪耀在全县垃圾治理的第一线。
在长沙县委副书记、县长张作林看来,垃圾治理是个全国性难题,即使是在长沙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也是难关中的难关,在长沙县“五治”(治厕、治垃圾、治水、治房、治风)工作当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如果“治垃圾”没搞好,“五治”的成色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会黯然失色。因此,长沙县在垃圾治理这一方面持续攻克难关、不断进行基层首创,全民发动、全民参与、全民治理,探索创新了垃圾治理蓝色体系,破解了重大民生难题,为乡村振兴提升了成色。
激发“民觉”,从百姓衣食住行源头做起,做到垃圾治理减量化,将“难事”变成“蓝事”
垃圾分类,源头减量是关键。老百姓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居多,因此,长沙县引导民众树立“节约即环保”的理念,激发民众的“自觉”,从衣、食、住、行、购源头抓起,做到杜绝浪费、源头减量。
怎样解决“吃”出来的垃圾?首先要“管住嘴巴”,力戒浪费现象,长沙县决定从饮食源头进行有效减量。
两年前,春华镇每天的垃圾增量在全县都是最高的,有时甚至高达30%-40%。春华山村全村1600余户,从前因为垃圾不分类,每天产生近3吨生活垃圾,其中餐厨垃圾占了6成。在承办酒席时,饭桌浪费严重。据春华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再明介绍,以前,春华山村办红白喜事时习惯于大操大办,上齐12个菜,结果红白喜事刚刚吃完,屋前屋后全是垃圾。
长沙县通过开展“治风”行动,狠刹铺张浪费歪风。近两年来,12道菜缩减至10道菜,同时大碗也变成中碗,份数与分量双重减量,从源头上减少了许多白色垃圾的产生。如今,春华山村在实施垃圾治理后,垃圾减量在80%左右,其中餐厨垃圾在减量中占6成。长沙县各村办酒席产生的垃圾量比原来减少了15%。
“衣”也是源头减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少村民觉得有些旧衣服丢之可惜,放在可回收垃圾桶经常被送至焚烧,村民建议再摆放一个可以放旧衣服之类的专用桶。因此,果园镇想民众之所想,在长沙县率先统一设计制作了浅蓝、深蓝两种蓝色垃圾桶放在家家户户院前,便于将垃圾进行二次分类。果园镇镇长彭朝溪认为,“爱心捐赠、‘衣’旧情深”,浅蓝桶可以放置如旧衣服等高效利用的物品,这些旧衣服通过再分类捐送至贫困地区有需要的家庭;深蓝色的垃圾桶可以放置低效利用的生活垃圾。这样二次分类精准措施推出后,“‘衣’旧情深”让有价值的旧东西“一样利用”。
购物产生的垃圾量也同样惊人。据统计,我国每天仅买菜就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最近几年,由于塑料袋在许多农村仍然是无偿使用,导致使用量激增。
从今年5月开始,果园镇发起“禁塑”行动。“对于老百姓不能简单地说禁,要变堵为疏。”果园镇党委书记覃芳想到一招,开展“提起菜蓝子、拎起布袋子”垃圾减量行动。让村里一些擅长布艺竹艺的手艺人设计制作一批简易的菜蓝子、布袋子,既可以发放给部分村民购物,又可以激活农村手艺人的生意。
推行3个月,不仅塑料袋白色垃圾减少8成,而且农村手工艺人的产品也旺销了1倍。新明村手艺人杨果利用这个契机,和家人一起每天可做近20多个菜篮子,一天收入有200多元,从而让垃圾治理这件难事变成促进农村经济生态发展的“蓝事”。
倡导“民治”,从垃圾投收运处环节入手,做到垃圾治理资源化,将“垃圾”变成“资源”
垃圾分类实施,最关键的是需要全民参与其中,垃圾分类、人人有责。长沙县委副书记周虔认为,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的重要指示精神,民众自我治理极其重要。长沙县在县、镇、村三级层面发挥自治的力量,县级层面“政民共建”垃圾治理蓝色体系、解决体制机制的问题;镇级层面“镇管民办”成立蓝色环保合作社,解决谁来组织推动的问题;村级层面评选“全民自评”的“蓝天侠”,解决谁来带头干的问题;从而建立“县统筹、镇为主、村实施”的三级联动、全民治理工作机制。
在周虔看来,垃圾治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长沙县委、县政府通过紧紧围绕垃圾分类和资源利用两个核心目标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处理,从县级层面创建“蓝桶、蓝屋、蓝车、蓝岛”蓝色治理工作体系,治理链条从户延伸到村、镇、县,基本形成了“农户垃圾收集分类化、村镇二次分拣精细化、县级集中处理资源化”的垃圾处理模式。
“四蓝”构思从哪里来?这样的构思吸取了垃圾治理的历史经验教训,汲取了民众的智慧。
按照传统的处置方式,2015年以前,大部分垃圾都堆放在露天敞口垃圾池中集中焚烧,敞口垃圾池基本上都建设在公路旁、水田边、河道边,仅在107国道长沙县境内两个镇沿线路段就建设了76个。“浓烟到处飘,蓝天变灰天;垃圾河中漂,污水打转转。”沿途村民戏谑地说。由于在垃圾池低温集中焚烧,能燃烧干净的垃圾却浓烟滚滚,严重影响空气质量;不能燃烧干净的垃圾残余被风吹甚至是被人为倒入河中、稻田,长此以往,对一些村庄的地下水造成了污染。
村民苦不堪言,环境不堪重负。长沙县政府顺应民意,主动作为,从2016年7月-2018年,长沙县共取缔农村地区1.54万个焚烧桶和2.08万座敞口垃圾池。
敞口垃圾池拆了怎么办?长沙县最初部署设立垃圾桶,但垃圾桶由镇村自行设计,颜色杂乱、极不规范,村民不知所从,导致垃圾投放分类不到位。2018年,参照全国标准,垃圾桶统一设置“蓝、黑”两种垃圾桶,蓝桶有了,但垃圾减量还是没有减下来。
“烧也烧不得、埋也埋不得、呷也呷不得。”老百姓如此反映。长沙县农业农村局立即联同“两治办”、城管局进村入户摸排调查,征求民众、专家、企业负责人的意见,以蓝桶为标本,从县级层面采取政民共建的方式探索构建“垃圾治理蓝色体系”。
长沙县“两治办”负责人介绍,“蓝、黑”两桶设立了但垃圾减量没有减下来的重要原因是没有专业场所进行二次分类,因此,决定在镇、村两级设立“蓝屋”,即二次分拣中心;但“蓝屋”设立之后,问题随之而来,每家每户的蓝、黑两桶垃圾如何运送到“蓝屋”?以前各村是不规范的脚踩车、手推车、三轮车,既不安全,也不对路,因此,决定采用快递员驾驶的高质量四轮车,既安全又实用,适合在村组公路穿行。最关键的问题在最后一步:垃圾如何处置?长沙县决定对垃圾进行最终分类处置,因此,在两个专业环保公司设立“蓝岛”:即全县垃圾统一处置、资源利用中心。
“蓝桶、蓝屋、蓝车、蓝岛”四蓝体系构建后,垃圾量大幅减下来了。春华镇九木村就是一个例证,2016年平均每月产生不可回收垃圾100吨,2017年巨减到20吨,2018年减少至2吨。长沙县农村生活垃圾平均减量达到79%。
不仅垃圾减量,而且通过“蓝岛”专业处置,垃圾变成了资源。一次性塑料杯、塑料餐盒、烟盒等具有热值的RDF经过晒干,政府以每吨200元的价格给予回收补贴。专业环保公司采用热解技术,对一次性塑料杯、塑料餐盒、烟盒等垃圾进行处理,将它们“变”为油、碳等高价值资源,形成“垃圾资源循环利用”的可复制蓝色经济模式。
县级层面政民共建“四蓝体系”,乡镇一级怎么进行基层首创?
果园镇“镇管民办蓝色环保合作社”的创新就给出了答案。10年前,果园镇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农村环保合作社,利用这个平台,1年前,果园镇因势利导,抓住治理垃圾这件关键大事,在湖南率先创建蓝色环保合作社,发挥民众的力量重点对垃圾进行治理。
合作社由村民自发成立,46个专职保洁员专门从村居民中产生,做到民设;保洁员推选善谋事、责任心强的人来做管理,做到民管;从退休干部和村民中抽调专人进行专门考核,做到民查;经费民筹,推行村民自缴垃圾处置费,农户每年缴50-60元,2018年长沙县共缴垃圾处置费589万元,促进由政府大包大揽向群众全面参与、自觉付费和全民共建共享的方向转变……民设、民管、民查、民筹,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民治的作用在各个环节得以体现。
乡镇有探索,乡村也有首创。在金井镇金龙村,有100余名“蓝天侠”成员活跃在垃圾收集分类的第一线,而这样100余人的团队最初只有一个人。
今年5月14日,为推行“蓝天碧水保卫战工程”,金井镇金龙村以党小组为单位开展“垃圾治理”比赛,经过角逐,万松园党小组夺魁,组长张勇因此获得第一个“蓝天侠”的称号。张勇干劲十足,带动越多越多的村民加入“蓝天侠”团队。
实现“民享”,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着眼,做到垃圾治理无害化,将“垃圾危机”变成“环境生机”
环境就是民生,环境也是生产力。在垃圾治理这项事关农村人居环境、农民群众福祉的攻坚战面前,长沙县化“垃圾危机”为“环境生机”。
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办公室调研组在今年4月考察长沙县的工作后认为,经过不断努力,长沙县基本形成了一套农户可接受、保洁员易操作、干部好管理、治理有成效、经验可复制的农村垃圾分类减量新办法,建立了政府、环保合作社、保洁员、农户多方参与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运行机制。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后,各类型垃圾都有了合理归宿,村容村貌大幅改观,人与自然和谐共享,农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对我们村民来说,民享就是实现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金井镇金龙村村民汤超立说。
金龙村是金井镇唯一拥有2条支流的村落,金脱河与九溪河在村内蜿蜒而过,背靠胜山,可以说山水资源极其丰富。但几年前,由于农村垃圾日益增多,电池、灯泡灯管、油漆桶等有害垃圾随手乱扔;垃圾焚烧后浓烟通过窗户飘进家里,尘屑溅落在菜叶子上;农药瓶等固体污染废弃物丢弃在茶山上、河坝里……垃圾对环境侵害很深,绿水青山不仅没有变成金山银山,反而成为“污水灰山”。
为了做到无害化处理,经过精细分类后,金龙村将电池、灯泡灯管、油漆桶等有毒有害垃圾交由第三方公司进行专业处理,做到有害垃圾有序回收、规范处置,有效解决有毒有害垃圾出路问题;对可回收垃圾集中运往再生资源利用中心;对不可回收垃圾经村、镇垃圾回收点压缩后运往垃圾处理厂处理。
在“蓝天侠”们的努力下,村民共建共享,靠水吃水,享受水资源、做起了水经济。
“这两条河就是我们金龙村里的两条龙,水可是我们村民的命脉。所以我把葡萄园也建在九溪河边。”“阿汤哥”葡萄园主人汤超立说。原来九溪河白色垃圾漂浮,别说是游客,就连村民都掩鼻而过。现在通过垃圾治理,河水清了,长期在外创业的村民汤阳回到家乡,和汤超立一起扩大生态农庄,每天都有10多桌生意。为了尽可能不产生垃圾,“阿汤哥”对游客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吃饭浪费30%罚款,饭菜剩余15%以上必须打包带走。
如今,每到傍晚,村民、游客都会沿九溪河散步散心,吹着风,听着河水声,看着夜空的星星,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相处。
金龙村“靠水吃水”,蒲塘村则“靠山吃山”。金井镇是湖南闻名的茶香小镇,但茶叶产业在两年前却与蒲塘村无缘。在金井镇副镇长周术看来,蒲塘村错过了茶叶产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垃圾遍地,环境脏乱差,没有人愿意来流转山地发展产业。
通过垃圾治理等环境整治后,原来污染较重、偏碱性的土壤中和了,呈现为酸性土壤,适合茶叶生长。茶企去年在胜山流转了260亩土地种植茶叶,今年又扩建了400亩茶叶基地发展茶叶产业。
“以前我们在环境面前输了,现在我们打了场环境的胜仗,胜山变成真正的‘胜山’了。”蒲塘村村民说。
不仅是蒲塘村,许多乡村垃圾治理都已做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这激励星沙大地广袤乡村在环境治理方面打了一场场胜仗,2019年上半年,长沙县空气优良天数达168天,村居们从蓝天碧水中享受到了那一抹常见的“星沙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