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驻地为“故乡” 使劲冲锋在“一线”
2019-11-01 16:09:0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田海堂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如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打好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到2020年完美收官,实现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这一目标,离不开一线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的拼搏努力,他们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户的“幸福指数”,赢得广泛赞誉。在大荔这片美丽富饶物竞天择的热土上,由114名扶贫第一书记组成的一线战斗队、攻坚队,敢担当、善作为,激情满怀成为驻村第一书记真实写照,这支充满正气、斗志昂扬、干劲旺盛的队伍正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同大荔人民一道书写着新时代的历史华章。他们来自中央、省市县的不同地方、不同部门,肩负着新时代的使命和重托,肩负着党组织的信任,肩负着村民热切的期盼,毅然远离父母、妻儿老小,为着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以强烈的初心使命、责任担当鏖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不拔掉穷根、不攻克碉堡”就不离村成为他们践行初心使命的诤诤誓言。 

  2019年,是大荔县巩固脱贫成果的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大荔县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之年。当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响彻寰宇之际,大荔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精细推进“八个一批”落地落小、到户到人,确保5326名贫困人口脱贫。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03亿元,实施产业培育、基础提升等各类项目220个,建成韦林山药、段家红薯等特色产业集群17个,着力构建长短结合、多重覆盖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加快推进“两房”建设,改造农村危房500户,建成下寨清池等4个社区服务中心,确保搬迁入住率达100%、旧宅基地腾退率达60%以上。对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定贫困人口,因户因人落实保障措施,让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关键时刻,尽锐出战。在全省脱贫攻坚“三比一提升”工作部署视频会议召开后,全县上下迅速行动,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开展脱贫攻坚“三比一提升”活动,形成了“县镇村组户”五级网格合力攻坚格局,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大荔县委组织部立即组织驻村第一书记及县镇党务干部90余人参加为期一周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及脱贫攻坚专题培训,促进全县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和基层党建等工作全面提升。大荔县扶贫办组织各部门对“两不愁三保障”拉网式展开再排查、再检视,紧盯关键环节,抓住问题线索进行核查、复核抽查、督导检查和整改问责,确保工作实效。许庄镇、两宜镇等及时安排部署,要求村党支部书记、帮扶干部、贫困村第一书记要切实承担起“帮扶工作直接责任人”的任务,细化帮扶工作措施,夯实工作责任,做到产业帮扶措施要精准见效。

  “依法立规的‘牛书记’!”

  扶贫第一书记作为党在基层的思想传播者,党建工作的执行者,密切干群关系的纽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引领者,坚持把基层党建建强、建活,把村党支部的组织力、战斗力发挥出来,把民心凝聚起来,把党员这面旗帜亮出来扛起来,成为引领扶贫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像这样有法依法,没法依规,没规依俗,解决好村民邻里因人员伤亡引起的矛盾,充分利用法律武器让村民信服,这还是第一次。老党员老王直面村里的变化,满是感慨。他所说的“牛书记”——陕西省检察院驻中汉村的第一书记李金牛。而“牛书记”给村干部立规矩,事出有因。

  中汉村是一个合并村。近年来,由于“两委”班子缺乏战斗力,村里发展年年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没有新起色,还有被别的村超赶的趋势,村民收入不高,怨气不少……“之前村里大小事,村干部一合计就定了。”“村里收支多少钱,干了哪些事,一年到头村民就是一头糊涂账。”“村里如何用人,那里有点门道的,就看谁跟谁关系怎么样……”“牛书记”在走访中发现,村民对村“两委”的意见,不止一箩筐。

  “村子涣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干部干事不讲规矩,惹得群众不满。”“牛书记”带领驻村工作队对症下药,召开“四支队伍会”,给村“两委”干部重塑规矩,要求村级重大事项都必须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进行决策和实施。同时,制定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干部坐班制度、低保户评定制度和村民在村务工制度等。

  “有规矩就要按规矩办。”这是“牛书记”二十多年在检察院养成的习惯。“牛书记”不仅表了态,而且是这样做的。一步一个脚印,他给中汉村配的“药方”开始起效,村“两委”班子工作也逐步走上正轨。

  向院党组申请拨付脱贫攻坚党费专项资金9.6万元,建立中汉村“党员夜校”。“牛书记”以“树好合格党员好样子”“重温党的历史”为题,为党员上党课。同时,工作队发挥检察院法律优势,为村民讲解如何防范各类诈骗方法。

  工作队在走访中了解到,有九户村民承包村上土地长达15年未交承包费,给村里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牛书记”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和与群众沟通的诚意,多次与当事人谈话谈心,最终这些人将拖欠的5万多元承包费全部上缴村里;督促村委对宴席标准严格把关,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节俭蔚然成风。迄今为止工作队已监督9起红白事,至少节约费用9万元,有效减轻了当地村民的生活负担。

  “出绝招的第一书记!”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脱贫攻坚,根本出路就是培育产业孵化产业。因此,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的“第一要务”就是为帮扶村谋发展促增收,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为了打赢这一仗,第一书记们千方百计找门路,坚持把谋发展促增收作为“第一要务”,围绕产业发展,在“精品”上做文章,既要“输血”更要“造血”,扶贫扶志又扶智,为群众增收致富打下长远基础,使出浑身解数。

  “只要还有一个群众没脱贫,我都不会离开龙门村!”这就是在脱贫攻坚一线已坚守6个年头,工作中取得九个第一的第一书记,先后被省市县镇评为优秀第一书记——赵琦的心里话。

  在这将近2000个日夜里,他作为"省派"驻村第一书记,在村里挨家挨户走访调查,与干部群众促膝谈心,深入了解民情,倾听群众呼声,真抓实干。先后向帮扶单位争取机井扶贫资金4万元、生产道路扶贫资金5万元、产业帮扶资金7万元。渭南师范学院作为他的“娘家”,三年脱贫攻坚规划(2018--2020)拟投入资金92.6万元。"渭南师范学院冬枣种植与管理技术研究中心"已经挂牌,龙门村冬枣产业科技扶贫示范园已具规模;10KWP分布式光伏扶贫发电项目发电并网,由渭南师范学院新援建的”龙门村20KWP光伏发电扶贫项目”投入运营。

  “扶贫必扶智、治穷先治愚”,绝不让贫困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帮助龙门小学建设多媒体教室,安装一体机黑板4套,捐赠新型可升降课桌椅60套、捐赠音乐教学设备和体育器材、少儿科普图书700册。现在该小学已成为市级示范小学和市级标准化学校,并更名为"渭南师院龙门小康学校",全村适龄学生入学率达到100%。

  还有被村民称为“金融书记”的张宏亮,他是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驻韦留村第一书记。驻村2年来,他常说,“我自小在农村长大,我对农村和农民有很深的感情,在驻村帮扶工作中,从农民身上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也对新时代的农村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正是以自己亲身经历和对农村、农民的特殊情感,始终把村民当亲人,深入群众,牢记职责,才赢得了村民的一致认可。

  张宏亮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先后协调大荔县农业银行、县信用联社,为韦留村民累计授信额度达700多万元。同时,结合韦留村属于移民村的实际,积极向大荔县移民局争取移民全额贴息贷款240万元,协助贫困户申请小额扶贫贴息贷款30余万,全村信贷余额超过600万元,解决农民创业发展资金问题。  

  针对驻地杂果树枝桔杆堆放无序,处置不当易引发火灾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他带领驻村工作队赴山东、河北、山西等企业考察,6天日夜兼程3000多公里,取得可喜成果。已完成1万吨秸秆颗粒加工厂厂房建设,项目达产后产值将超过800万元,将直接带动周边各村147户贫困户脱贫。完成韦留村60KW光伏电站建设,运营后每户贫困户年分红超过500元。按照“能手带动产业,产业惠及农户”的思路,依托党员致富能手发展高附加值的月季产业园,在吸纳贫困户就近务工,实现78户贫困户增收5万余元。通过“品牌推广+定点销售+合作社”模式向北京、上海、杭州、西安等城市销售农产品6万余斤,不断树立农产品品质意识,在带动贫困户增加务工收入的同时,为78户贫困户每户分红400元。

  “夫唱妇随的‘武书记’!”

  夫唱妇随的“武书记”,这是三合村村民对省工商学院驻村第一书记陈小武的爱称。2017年陈小武到村后第一个解决的问题就是尽快把自己安顿下来,由于村部用房紧张,就在村里张罗着找个民房住下来,后来几经周折,就一个人住到了的水塔房,孤零零的一个院落位于村外1公里外,一个有50米左右的水塔矗立在小院中央成为寻找“武书记”的路标,进入院子,就看到靠近院落一角有两间房屋,这就是“武书记”的“家”。院落外面就是三合村的墓地,进入十一月份,看到墓地周围都有各类纸扎的“寒衣”,寒风一吹呼啦啦响,还是很瘆人的。

  “武书记”的妻子张医生作为医院的内退职工, 原本是好好休养一下,当她来到包联村看到丈夫工作环境后,自己的心再也平静不下来了,情不由己表示一定要支持自己的丈夫,要给丈夫送去温暖。

  “我要驻村,既娇嗔又充满爱意地对丈夫发起火!”张医生说。“想清楚了,你为了群众都能舍下身子,我怎能只为自己着想!我要给你一个温暖的‘小后方’”。

  “刚来的时候条件真不容易适应,洗手、洗碗的地方都在院里,冬天冻得手冰凉,住的屋子没暖气,只能用电褥子,夏天,屋里没有空调、热水器,晚上没法洗澡、热得睡不着觉,上个厕所用手电,蹲下起来皮肤上都不知道被蚊子叮了多少个包……”张医生不好意思地说。起初,村民们说的话,她也听不太懂,但在日积月累中,她慢慢地融入进来,并参与到扶贫中去, 成为一名编外“扶贫人”,村民都知道张医生是“武书记”的小跟班。

  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在外务工,村里空巢老人很多,张医生到村后,经常到留守老人家里探望,帮他们解决生活上的不便,为他们擦洗身子、剪指甲、洗脸、洗脚、换药……也会陪他们聊聊天,有时她把自己种的蔬菜送给孤寡老人,把帮扶贫困户当自己的亲人,不仅鼓舞了贫困户热爱生活的信心,也换来了贫困户的感恩之心。并利用她的专业特长,给村民进行防病生活常识小讲座,通过一件件一桩桩小事,赢得了村民的一致认可,她也真正成为了村民口中的“村里人”。

  “妻子为我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我扶贫更有干劲了。“武书记”不无自豪地说,驻村3年来,他累计为村里争取扶贫资金、项目资金100余万元,铺设下水管道,打机井20孔……单位出资10余万元为村里安装路灯100余盏,帮助村民发展养鸡、花生加工等产业,取得很好效益。

  “退伍不褪色的‘老转’!”

  扶贫干部工作怎么样,村民对干部的热情不会说谎;扶贫成效好不好,村民脸上有答案。

  在柳池村,80多岁的贫困户蔡凤兰高兴地说:“我活了这么大岁数,真没想到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不但种地给钱补贴,家里有了困难党和政府还给帮扶,我现在生活得很开心,真心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干部。”她说,自扶贫以来,驻村的书记和村干部经常来看望她,关心她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状况,送来一些鸡蛋和日常用品,有时驻村的书记还骑三轮车带我到镇上购物什么的。老人所说的驻村书记就是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驻柳池村第一书记——老转。

  据老转讲,“我生命中有了当兵的历史,又加入了公职人员的行列,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来自于人民,而服务于人民。”这只是扶贫干部时刻把村民疾苦挂在心上、记在心间的一个缩影,说这话时,让人看到了扶贫第一书记的为民情怀,体会到了村民的淳朴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深切感受到,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2014年,省委政研室包联柳池村至今,先后选派了13名干部驻村扶贫,其中有5位第一书记。扶贫干部作为“思想库”和“智囊团”成员的一份子,他们的到来到底能给这个贫困村带来什么?刚开始,村干部和村民们也不知道下派驻村的扶贫干部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驻村干部自己心里也没底。

  从驻村之初的一度迷茫,不知道能为村民做什么到他们用忠诚践行初心使命,用脚步丈量田间地头的距离,用沾满泥土的芳香味,挨家挨户走访,把“政研人”哪种勤奋执着为民的工作态度,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融化着每一位村民,最终成了真正的“知心人”,他们始终将职责扛在肩上,使命记在心间。

  针对村情民情社情和地理位置特点,他们从抓党建、培育产业、挖掘文化资源、制定发展规划等多点破题,为柳池村制定“一体两翼”(一体:特色旅游,两翼:农家乐、杂果种植)主导产业规划。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让外界认识了柳池村,客人对这里的田园、文化和特产赞不绝口,村民们自豪感油然而生。

  历任第一书记团队和村“两委”干部接续用力,带领党员群众积极行动,克服重重困难,多方协调筹措资金300余万元,为村里安装太阳能路灯200余盏,打造水泥生产路1.6公里、固化砂石生产路2公里、整修排碱渠4公里多,建成污染处理厂一座,修建涝池一个,栽各类绿植花卉1000棵(株),清理垃圾200余吨,清理污水沟4000余米,改水288户,改厕200多个,拆除养殖场10000多平方米。把昔日污水横流、刮风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破旧村庄,打造成干净整洁、天蓝水绿、既看得见乡愁、又留得住村民、生机勃勃的美丽乡村。该村先后被评为“省级卫生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市级文明村”“县级幸福村”“县级平安村”……柳池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村民老马说,基础好了,环境美了,村民的口袋也要鼓起来,发展农业经济关键。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干部一班人,紧盯现代农业产业扶贫项目落地:搭建防雹网200亩、果园行间种草1500亩,种草面积占到了苹果面积90%以上,覆盖全部贫困户;向村民免费发放打草机、打药机、微耕机等机械设施140件套,复合肥、生物肥150余吨,有效提升村民务农富农的积极性。

  一张蓝图干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这是扶贫第一书记的好传统。借着大荔打造全域农业公园的东风,他们把柳池村道路景观、乡村景观、田园景观融入全县的大景区、大花园建设中,让参观调研学习的团队、慕名而来的游客一波接着一波来到柳池,以聚贤庄为龙头的农家乐游客爆棚,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品‘九品十三花’美食,体验农耕文化,留得住乡愁”成为村民的口头禅。

  农家乐老板梁子乐呵呵说,“现在一天来的人数赶上之前一个月人多,一年下来挣个10多万元还是不成问题的!”

  真正尝到了旅游扶贫的甜头,村里推动土地适度规模流转的工作也陆续展开,如今建成了银杏林苗圃,新增冬枣上百亩,种植杂果面积达上千亩,年利润达500多万元。贫困户老王说,“今年苹果收成好,6亩地卖了3万多元,加上儿媳妇在聚贤庄上班,每月工资1500元,我再打点零工,今年日子就好过多了。”

  “结合村里闲散劳动力和贫困户情况,老转和村“两委”干部及时组织村民参加县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与高铁站、农家乐、苗圃、果业合社沟通联系,解决了200多人的就业问题,使农户每年增收400万元。累计举办各类讲座20多期,培训村民500人次,组织村干部、致富能人外出考察、现场示范学习20多人次,开阔了柳池村群众的眼界,更新了思想观念,增强了他们发展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老转不无自豪地讲。

  老转和驻村工作队员始终立足基层实际,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研究问题,谋划、指导工作,紧紧抓住带有方向性、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不放,并找准开展工作的切入口和着力点,聚焦发力,精准施策,加强对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和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等积极开展调研,先后在光明网、共产党员网、中青网、人民传媒网、乡村干部网和《西部报刊》《中国退役军人》等网络和杂志上发文

  20余篇,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两年来,村干部树立“干部干事要让群众跟着有奔头”的志气和目标,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一条条意见、一项项举措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的实绩。柳池村贫困人口从2015年的18户64人减少到2019年的1户5人,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原来的3100元增加到4800元。

  实践充分证明,全县第一书记用实际行动和无声的语言在践行着初心使命,把基层特别是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学习历练的平台和难得机会,给思想上充了“电”,精神上补了“钙”,工作上加了“油”,以“敢干”闯出了新路,“竞干”展示了风采,“苦干”结出了硕果。加强对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的帮带,勇于发挥带头作用,建立健全组织生活、民主决策等制度,积极调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激情。充分利用自己的政策优势、部门优势和技术优势,协助村上盘活集体经济、培育优势产业、引进资金项目、争取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想方设法帮助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相关产业,拉动集体收入增长,增加群众收入,以新时代的眼光、路子,搞好区域经济发展,全力脱贫攻坚,扛起乡村振兴的战旗,带领基层群众奔小康。以脚踏实地,务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展示扶贫“第一书记”的形象,派出单位的形象,党委和政府的形象,事事时时处处想着群众,大事小事体贴入微地关爱群众,把群众当成自己的父母亲人,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及时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和关爱送到群众心坎上。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