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驻村,还是住在村里好(5月12日)
2019-12-10 15:2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林华维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19年5月12日

  一个人住在村里,生活很不方便,尤其是一日三餐,买菜要跑好远的路。有时忙了半天,到饭点了,才想起饭还没有烧。一个人的饭也最难烧,煮多了浪费,少了没法煮,朱铁铮干脆三顿饭一起烧,一顿鲜、二顿凉、三顿饭菜一起烩。

  朱铁铮其实是可以住在乡政府的,一天三顿在乡政府食堂吃饭。不过,他在算了一笔时间账之后,就直接把铺盖拉到了村部。

 

图为朱铁铮在菜市场买菜

 

  因为,乡政府食堂近8点才开早饭,吃完饭乘坐时间不定的乡村公交车到村里,已是9点半之后,中午食堂12点开饭,11点就得离开村里。算下来,一天来回四趟,真正在村里的时间可能也就三四个小时。朱铁铮说,住在村委会,不仅时间有保证,也能沉下心来做事。

  “住在村里,才能沉下心来。”朱铁铮一句朴实的话,道出的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交通不畅、语言不通、生活不便,是许多驻村干部遇到的困难,不过,如果为了自己方便,而没有足够的时间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切身感受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又怎么能精准把握民情民意,并拿出切实可行的脱贫招数来呢?

 

图为朱铁铮(右)看望贫困户家庭

 

  住在村里,更容易找准扶贫攻坚的“靶心”。

  村民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不管是凌晨五点还是夜里11点,他们有事就会找村干部。你只有与他们朝夕相处,吃住在一起,掏心掏肺地拉家常,村民才不会把你当外人,有什么苦衷都会向你倾诉,有什么困难都会向你讲述,有什么点子也会向你提出。

  在此基础上,你才能找准拔除穷根的着力点,找准脱贫攻坚的突破口,做到有的放矢,箭无虚发。信息时代,尽管打捞民意的手段有很多,但键对键终究代替不了面对面,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奏出“情感共鸣曲”。

 

图为朱铁铮在石头坑自然村看望百岁老人

 

  住在村里,更容易激活奉献情怀。

  走一走乡土路,你就会感知父老乡亲对修路的渴望有多迫切;揭一下贫困户家的锅盖,你就会明白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摸一摸留守儿童的头,你就会意识到发展产业、让打工族家门口就业的责任有多大。而这种民生情怀,只有住在村里,耳闻目睹,触景生情,才容易被激活。

  为了将姚澳村废弃的小学改建成农产品收销点,朱铁铮奔波了近一年半时间,才争取到20多万元资金。他之所以乐意这么做,是因为他感受这个农产品收销点,承载着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希望。不这样做,就愧对百姓,就有负组织重托!

  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决胜阶段,驻村干部是脱贫攻坚的骨干力量,非常之时要有非常之举,只有把根扎在大地上,把心融入群众中,才会有想法有办法,出实招出硬招,才会为自己的驻村生涯书写精彩的一页。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林华维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