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3日
刘翼飞
现任陕西省公安厅警务保障部副调研员。2015年6月至2017年8月在汉中市洋县华阳镇岩丰村任第一书记
洋县华阳古镇岩丰村,是一个坐落在秦岭深处的小村子。在地图上看,这里已经非常接近太白县地界了;用村支书严顺礼的话说,这是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也是洋县几个数得着的深度贫困村之一。
严顺礼算村里的能人,当村干部快30年了。他身体硬朗结实,一副黝黑瘦削的面孔,皱纹在他宽大的额头上留下了纵横交错的痕迹;眼睛有神,目光明亮,给人精明和深沉的感觉;说话中气十足,颇有条理,性格爽直,属于快人快语的类型。他骑着摩托车,带着我在村里沿公路的几个组察看了一遍,边走边给我介绍村里情况:“咱村偏远,也很穷,村里盖楼房的只有周代宏一家,一般的砖木结构的房子就算村里的好条件了。”
“房子普遍陈旧,没什么村民建新房啊!”我指着几户土坯房问。
“盖房子成本很大,砖沙水泥都要从100公里以外往回运,村里有实力建房的家庭不多。”严顺礼回答,“三个组住得都比较分散,通户路狭窄,盖个楼房不算材料费,单人工和运费,就是一笔不小的花费,有能力承担的家庭不多。”他接着补充:“村里有40多户已经移民搬迁到县城和华阳镇去了。”
我们沿着弯弯的山路,把村里几条沟都转了一圈。村庄分散在高峻的大山脚下,房屋都很古老,看上去像个沧桑、年迈的老人;又像被时光遗忘了的世外桃源,和晚霞下美丽而肃穆的群山相映,倒有几分人在画中行的感觉。
严顺礼告诉我,村里有一段顺口溜:“村头村尾土坯房,入户一脚烂泥巴。刮风下雨常停电,要找信号山上爬。”村子的落后,一方面是受自然条件限制。村委会距华阳镇有20多公里,距县城100公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落后。一方面是经济薄弱,没有产业基础。村民生活主要靠几亩薄地,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到外地务工去了。全村三个村民小组共85户,贫困户竟有80户。
“要想富,就得闯出一条路,突破交通和地理位置的制约,在产业发展上动脑子。三年后,要让咱村里80%的农户都增收,家庭收入起码是现在的3倍以上,有没有信心?”我问严顺礼。
他看看我,有些狐疑地说:“我看有些悬。村里老弱病残多,干啥啥不行。”又补充道:“你们城里人办法多,想法多,我看报纸上习总书记说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看咱们就在‘靠山吃山’上琢磨点子。”
“对,靠山吃山,咱们这里山清水秀,出产的东西纯净天然、绿色健康,把咱们山里的土特产做优质量,做亮包装,一定能卖个好价钱!”我给支书打气。他一听乐了,挺挺胸,似乎有了信心:“人家说山货越土越好,咱俩想到一处去了。”
卖什么土特产能成为我们的突破口呢?走访中,我看到几乎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养有土蜂,最多的有上百箱,最少的也有两三箱。村里有两户土蜂养殖大户,一户叫刘水成,另一户叫朱成贵,家里都有上百箱土蜂。
我开始留意观察,发现秦岭腹地的岩丰村自然条件极好,每年从3月份到10月份,整整八个月内,山上几乎都有各种野花盛开,很适合养殖土蜂。这里的土蜂蜜因为品质好,市场售价比一般蜂蜜要高很多。一般商贩来村里上门收购,蜂蜜能卖到35元一斤。
刘水成父亲就会养蜂,手艺传到刘水成手里,已经是第三代养蜂人了。村里人养土蜂,基本都是用传统的圆木桶,这种蜂桶基本只在秦岭深山里才能见得着。刘水成很勤快,能吃苦,前年找木匠做了40多个圆蜂桶,高高地架在村前的悬崖峭壁上,远远看去,就是一道别样的风景。靠着养蜂,一家人日子过得踏踏实实。
“一年能收入多少钱?”我问刘水成。
“蜂蜜卖不掉啊,一年只能卖一半,要是都卖了会有六七万元呢。”刘水成回答。
“为啥卖不掉呢?”我问。
“能来的都是以前来过的商贩,要的量有限,咱又没有门店,一半的货屯在家里,等到第二年再卖。”
在我的追问下,刘水成告诉我:“要是碰上哪一年花开得好,蜂蜜就割(收)得多;哪一年花开得不好,蜂蜜产量也就低了。”说到这里,刘水成脸色有些黯然,接着补充道:“要是碰上哪一年天冷,蜜蜂就有损失,收成基本也是靠天。”他告诉我,养蜂不出大力气,投入的劳动力少,收入也还行,就是不稳定。
我又走访了朱成贵家,了解到的情况基本一样。在另外几户农户家里,他们都表示土蜂养殖可以发展,最大的问题是自然灾害和蜂蜜销售难题,要是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家家户户都可以靠养蜂来增收。
我琢磨着将养蜂作为村里的致富产业之一,应该可行。
秋天里的一天,我回家时特意带了刘水成家四瓶一斤装的土蜂蜜给西安的朋友,请他们品尝。朋友多年食用土蜂蜜,很有品鉴经验,品尝蜂蜜后大加赞扬:“这土蜂蜜太好了,有一种野花的香味,这是我喝过的最好的蜂蜜了,比市场上买的好多了!”另一位朋友尝过后还让我再给他买20斤,说要送亲戚。得到几个朋友的一致肯定后,我有些兴奋,也有了自信,相信在秦岭土蜂蜜上做点文章,将它发展为村里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个方向没错!
回到村里,我马上和村“两委”开会讨论发展土蜂养殖的可行性,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我又赶快动员刘水成和朱成贵:“村上准备成立一个土蜂养殖合作社,你俩来当技术顾问,咋样?”随后我给他们详细讲解了土蜂养殖计划和土蜂蜜的市场前景,他俩爽快地答应了。我给刘水成和朱成贵打气:“你们负责养好蜂,负责蜂蜜的质量和产量,产品包装和销售交给我,到时候收入都是合作社的,每个人都有份!”
目标一致后,大家开始想办法,怎样才能做出真正的好蜂蜜,卖出好价钱。最后一致认为:先外出取经,把蜜蜂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学会,把控好蜂蜜的质量,这才是根本。
我联系了几个汉中的朋友,又多方联系到了佛坪和留坝两个县的土蜂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带着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前去取经。
3月,秦岭深处还是一片冰封大地,我们从村里出发去留坝县学习规模化养蜂技术。5个人,只有一辆客货两用车,怎么办?我对村主任谭李文说:“我们再借一辆车吧,货车不能载人。” “哪有那么娇气,我们农村人经常坐货车。抓紧时间,人家留坝合作社的负责人在等着我们呢。”谭李文回答。为了节省时间,我没有坚持。驾驶室除司机只能坐两个人,我跟村监委会主任陈昌明坐到没有车篷的车厢里。冷风嗖嗖地吹,我俩缩成一团,被风吹得张不开嘴,睁不开眼,一开口,冷风就顺着舌头往肚子里钻。车还没到县城,我感觉身体已经被冻僵了!
但只要一切顺利,辛苦也值了,我在心里默默安慰自己。走了六个多小时,到了留坝县土蜂养殖合作社。我们说明来意,人家说,参观学习都可以,就是不卖蜜蜂。
怎么办?我一边听讲解,一边联系朋友给合作社理事长打电话,同时表明我们的诚意。留坝合作社负责人终于被我打动了,答应先卖给我们200箱土蜂,但当知道我们要先赊账时,又不愿意了。没办法,我出示了自己的警官证,表明了身份,加之带了村上的介绍信,好说歹说,他们总算勉强答应了。
搬蜂箱时,我们发现这些蜜蜂比见到的蜜蜂体积小,就有些疑惑,留坝养蜂合作社负责人几句话打消了我们的疑虑:“你们要的是土蜂,这200箱都是土蜂,体型比中华蜂要小一些,产糖(蜜)量也要小一些,但蜂蜜质量却是最好的。你们放心,一年后你们自然会验证我今天的话。”合作社负责人又给我们具体传授了蜜蜂安全过冬的防范措施:“土蜂寿命只有三四个月,冬天要给蜂箱穿棉衣,围稻草和包裹棉絮都是不错的办法,蜂箱上面加盖石棉瓦效果更好。蜜蜂生病时一定要及早发现,及时请专家来治病。”感谢留坝的热心养蜂人,不但给我们传授养殖技术,还让我们欠着钱先带回了价值12万元的200多箱土蜂。
运输车出了留坝,已经是下午3点多了,我们却还没吃午饭。由于车上全是蜜蜂,在人口密集区不能停车,我们就在路边找了一家小店,只有凉皮供应。又冷又饿的我们顾不上别的,每人吃了一碗。凉皮可真凉啊,一个下午都感到身体是冰凉的。晚上9点,我们终于将蜜蜂安全运回村里。
在留坝,我们参观了土蜂养殖合作社的运营模式,请教了土蜂的养护和病虫害防治相关知识,详细跟踪学习了土蜂蜜生产过程中蜂场环境、蜜源、蜂机具、引种、蜂群管理、蜂场与机具消毒、蜜蜂病敌害防治、蜂产品生产、储存各环节的技术和常识,深深感到,要办好土蜂合作社,真是不容易。
第二周,我又带了几个技术骨干和村干部,到200多公里外的佛坪学习蜜蜂的养殖技术。在佛坪县,我们重点在县里两家较大的合作社学习了土蜂的引种、人工分蜂、人工育王、选种、繁育和保种等育种环节的技术,学习了蜂种的提纯复壮、纯种选育和杂交育种等育种方法,还有蜂蜜的提纯和质量保障技术。两天下来,我们每个人都记了满满一大本子。特别是两个养蜂户,学习参观让他们大开眼界。“以前养蜂,我们是听天由命,人家是科学养殖,以后,我们也要科学养殖,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朱成贵对养蜂充满了希望。
为了让村里其他养殖户也掌握好养蜂技术,我又托朋友联系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教授来村里办培训班,30多户养殖户参加了培训。
村里要正式成立合作社了,今天的村民大会,到会的村民异常整齐。等到讲明合作社的加入方式和享受的权益时,有人不愿意了,各种猜测和议论纷纷出来了。“这咋又回到大锅饭时候了呢?大家劳动,再一起分劳动成果。我不加入,你们谁愿意谁加入!”还有人说:“走,你们这是胡整么,动员我们都加入,要是每一户都入了合作社,大家都来分红,能有多少钱分到我家户下?总之我不信。”
贫困户严加成大声说道:“我们不加入,也不信你们,要是真为我们好,村上把这些蜜蜂分了,我们每户养几箱,自然也就增收了!”
“只有壮大了集体经济,个人才有分红。咱这也是响应现在国家政策要求。合作社有规章制度,也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请你们相信。只有形成规模化养殖,产品质量才有保障,才能和销售商谈得起价,说得上话,我们不会让大家吃亏的。”我解释道。
61岁的李茂强跳出来嚷道:“我自己就能养蜂,还有技术。我有几个问题,要是合作社几个人把蜜蜂养死了,咋办?他们几个要是把好蜂蜜带回自己家,把差质量的留给合作社,咋能卖上好价钱?”
“有合作社的制度约束,在技术上我们一直在努力,再说还有我在监督,还有省公安厅在监督,你担心的事情不会发生的!”我给村民一个一个做思想工作,算是勉强压下了大家的不满和疑虑。
一个月后,土蜂合作社由刚成立时的3户增加到36户。合作社技术员由刘水成和朱成贵担任,理事长由村主任谭李文担任,又确定了三个人担任其他职务,我们的合作社正式投入运营。
创业伊始,大家热情高涨,每个人都一边学习养殖技术,一边挑选蜂场,平整场地。准备工作完成后,我们将临时放在村委会周围的蜂箱全部搬到了养殖基地。我跟着村民一起平整土地,搬挪蜂箱,已经是个地道的农民了。
说来也怪,自从养了蜂,几乎每年我都要遭受蜜蜂“亲吻”几次,有时即使离蜂箱很远,蜜蜂还是会“光顾”我。因为先后六次被蜜蜂蛰,村民送给我一个“蜜蜂书记”的外号。
到了7月份,我开始着手准备蜂蜜的包装设计。因为每年土蜂蜜10月份上市,蜂蜜包装必须要在产品上市前做出来。
以前村里土蜂蜜的包装基本都是简易的罐头瓶子或者塑料瓶,既不卫生,也难看。我和支书严顺礼专门到县城超市一个个调研市场上销售的土蜂蜜的包装,拍了照片回来研究;又请教了省公安厅正在洋县挂职副县长的刘圣杰,让他带着我们找到专业的设计公司。通过反复比较和研究讨论,最终确定了富有岩丰村特色的美观大方的蜂蜜外包装,给土蜂蜜穿上了“新衣服”。岩丰村的土蜂蜜一下子洋气起来了。
当年11月,我们的土蜂蜜上市了。可喜的是,那一年秦岭的野花开得异常繁盛,合作社的土蜂蜜获得了大丰收,产量近1000公斤。我将村里的土蜂蜜拿到国家质检部门蜂蜜检测中心去检测,检测出具的报告表明岩丰土蜂蜜中含有更为齐全的花种物质、矿物质、氨基酸等。因为秦岭土蜂蜜保留了更多的花蜜香味,所以口感更好。饲养全过程不使用蜂药,营养价值、药用价值更是受到了人们的青睐。那两个月里,合作社工作人员比以前更忙碌了。等忙完所有工序,产品上市已经是半个月后了。
一上市,我们的土蜂蜜就大受欢迎,礼盒装的蜂蜜仅在西安一地就卖了1000多盒,纯收入达到近20万。
临近年底,合作社分红,入股最少的贫困户李茂财也分到了1000元。他拿着1000元分红,老泪纵横:“合作社好,比咱自己养蜂养得好,蜂蜜也卖出了好价钱!”村民对合作社再无疑虑,都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
正当大家都沉浸在欢乐之中,打算来年再上一层楼的时候,谁都没料到,我们的土蜂养殖将面临一场生死考验。
秦岭深处,立冬前后,气温很快就会降到10℃以下。2016年的岩丰村,立冬之后便开始进入严寒而漫长的冬季。对于土蜂养殖户来说,严冬是个难关。冬至后,天寒地冻,零下10℃左右的气温持续了近一个月。按照技术方案,我们提前把蜂箱用稻草密密地包了起来,以为这样就能安全过冬了,没想到偶然间发现几十个蜂箱一点动静也没有,打开一看才发现连蜂王在内的蜜蜂全部被冻死了!仔细一检查,五六十箱蜜蜂全部被冻死了。天哪,辛苦了一年的成绩被一场大雪全毁了!我心疼,支书和村主任看了也连连摇头,觉得可惜。我们赶快把蜂箱重新包裹了一遍,可随后几天,仍然有二三十箱蜜蜂接连被冻死。我赶紧拨通留坝养蜂专家的电话,对方说,秦岭今年气温异常低,蜜蜂保温要包上棉絮才行。可大雪封路,到哪里才能找到棉絮?我赶快给省公安厅在洋县挂职副县长的刘圣杰打电话,让他帮忙在县城买好棉絮。两天后,度日如年的我终于等到公路解冻了,便立即赶到城里,带回棉絮,将剩下的150多箱蜂包了个严严实实。尽管这一次我又被蜜蜂蜇了,但心里还是长出了一口气。
经历了许多波折,剩下的蜜蜂总算全部存活下来了。两年后,合作社的蜂蜜产量已经恢复到1000多公斤,为村里创造了20多万元的收入。
在养蜂产业欣欣向荣的同时,我帮村里协调扶贫项目资金,完成了道路改造工程,安装了路灯,对村民旱厕进行了三格化水冲式改造,将沿村河堤进行了加固美化改造。村里移动信号弱,网络不通,我帮着协调移动公司拉来光纤,建起了通信基站,实现了4G网络接入,村里的农副产品电销也具备了条件。
如今的岩丰村,再也没有以往穷乡僻壤的旧面貌,从内而外焕发着一派生机:家家门口都通了整洁的水泥路,村民们的屋舍修葺一新,农闲时村民们就在文化广场上健身娱乐,农家书屋里时刻都有读书的身影。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蜂箱和香菇大棚,地里种上了山茱萸、猪苓等中药材,到处一片勃勃生机。
来源:陕西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