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带着农民“土里刨金”
2019-08-09 10:03: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北京市延庆区沈家营镇临河村主任助理 范婕妤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她是一位女博士,却没待在实验室搞科研,而是来到京郊农村卷起裤腿下地,带着村民在土地里刨金,成了村民口中的“种地博士”。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范婕妤(右)带着孩子一起下地采摘玉米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深知农民的不易。小时候,我经常在凌晨3点多被窗外路过的村民们吵醒。他们半夜采摘蔬菜,然后蹬着三轮车去赶镇上的早集。沉沉的一车蔬菜有一二百斤,好的时候能卖上三五百元,但更多的时候,一车菜守上一天,只能换回几十元钱。直到现在,黑夜里三轮车链条转动发出的“咔嚓”声,还不时回荡在我的耳边。

  19岁那年,我离开家乡来到北京上大学,奔着农口专业来了,我想用学到的知识,从根本上改变祖祖辈辈的命运。中国农大本科、北京林大研究生、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博士……埋头学了10年农学知识。通过学习,进一步坚定了我回农村的想法。这期间,我接触到一些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他们当中许多人的事迹深深触动了我,让我萌生了也去当一名大学生村官的想法。

  2017年,博士毕业的我经过深思熟虑,并征得家人同意后,报考了当年的延庆区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并顺利考上了。我所工作的临河村,因紧临延庆的母亲河妫河而得名。全村共414户842人。

  当年7月到村里时,我已有6个多月身孕,这是我的第二个孩子。有些村民不理解:“给我们分个大肚婆来,能干什么呀?还要倒过来照顾她吧?”“孕妇怎么啦?孕妇也能做成事。”我好不容易圆了村官梦,所以干事的劲头特别足。我挺着大肚子反复入户走访,向村干部了解情况,与村民聊天交流。我发现,村里的工作缺乏亮点,党建、文化、特色产业等各个方面都亟需提升。这么多的地方要“补课”,该从哪个角度解题呢?

  临河村是个软弱涣散村,要尽快摘掉“涣散村”的帽子,必须狠抓党建。由此,我找到了解题的第一个突破口。我挺着大肚子当“媒婆”,多方奔走,把一些高校的党建资源引进村里。当年9月,我的母校中国社科院当代所研究室第一、三党支部与临河村开展了“结对子创先争优”主题党日活动,高校和村党组织结对,为临河村在村域治理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2018年3月,北京林大统计系与临河村开展支部共建,老师们走村入户调研,结合村里情况,提出了发展猕猴桃、园艺产业等多条科学建议。

  为了扩大村党支部的影响力,我还上网查资料、征求村民意见,自学艺术设计等知识,成了一名入门级水平的“设计师”。设计的“临河党建”标识经过20多次改动,大大增强了村民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在之后的党员志愿服务队队旗设计、临河土特产包装设计等方面,我这个“乡土设计师”都派上了用场。

  临河村原来是延庆区的蔬菜种植大村,近年来,随着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很多土地被抛荒。也许是看我这个大肚婆到村以来工作表现还不错,村书记宋兰根找到我:“你是学农的,能不能帮村里探索一些增收致富的好路子?”书记找到我了,我怎能不答应呢。

  “你是博士,村民就买账啦?”为了验证自己学到的农业知识,也为了避免伤农事件的发生,到村后不久,我就找了一块地,先后分三茬试种起水果玉米。因为没经验,只有一茬玉米长势较好,其他两茬都失败了。试种藜麦,也因土质透水性差,颗粒无收。挫折让我变得更加勇敢,我暗暗给自己加油鼓劲:再难也要硬着头皮坚持下去。

  遇到技术难题,我虚心向母校的老师请教,把一些农业专家请到地里现场指导……接着我又试种了水果玉米、藜麦,还和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合作试种了一些中药材桔梗、丹参和防风等。

  2018年夏天,第一茬水果玉米上市了。我除了通过微信朋友圈“吆喝",还和一家农产品电商平台达成合作意向,通过互联网售卖水果玉米。村里的玉米熟一批、卖一批。玉米最远卖到了香港和广州。刨去成本,一根净利润达到2元钱,一亩地能有五六千元收入。这是村里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还有中药材种植,柴胡和丹参用途广,市场需求量大,种出的药材有专人收购,每亩可收入4000-5000元。临河村的环境适合藜麦生长,藜麦不仅经济价值高,成熟季景观效果好,适合旅游观光。“这比种传统作物强多了,小范给村里带来了这么好的产业,为村民增收致富立了大功。”宋兰根竖着大拇指夸赞我。

  临河村还应该有更美好的未来。2018年5月,我联系上了北大1898众筹咖啡团队,通过几十次的座谈,说动了对方,在村里发起“乡村赋能--3015计划”,引入城市人才,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荣誉村民”称号及相关回馈机制做保障,项目众筹到30位“荣誉村民”,利用村里闲置的宅基地、集体土地等,探索发展“共享农庄”和“特色民宿”,为临河村发展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新业态探索前行。

  在延庆区和沈家营镇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我们还成立了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助农富民服务小分队,结合沈家营镇“厚德仁宗故里,生态宜居小镇”的发展定位,我们以更好地推荐优质、安全、放心的农特产品和手工艺品为目标,为沈家营镇的特色农产品设计品牌logo,依靠抖音、直播等平台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为村民提供爱心烘焙、玉米皮编织技术等公益培训,让当地村民有更多的增收本领。

  在村里这两年,我学会了干农活,学会了说土话,学会了和村民相处,习惯了把他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黝黑的肤色、沾着泥土的鞋,一眼看上去我就是临河村的一个村民。从博士到村民,从博士到农民,从博士到村官,我在一步步地摸索着往前走,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