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两河镇围绕“打造红色小镇,建设多彩两河”的发展思路,以“党建+红色文化+生态旅游”为载体,坚持党建文旅融合,将红色文化“软实力”转变为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杠杆,两河镇红色文化旅游名片日益响亮,乡村振兴翻开“新篇章”。
抓基础、强堡垒,基层党建增添“新动能”。
始终坚实把“外塑形象,内提素质,发挥作用,强化引领”作为基层党组织夯实提升和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动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提升。
一是强化阵地建设,激发党建新活力。累计整合资金570万元,对全镇16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升级改造,并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重点加建百姓舞台、红色文化墙等特色党建新阵地建设,打造鲁水、源东2个市级高标准党建示范点,创建自治区星级党组织5个,其中五星级党组织2个,党的基层堡垒得到强化夯实。
二是吸纳优秀青年人才,优化党员干部队伍结构。积极摸排农村年轻优秀人才,对其进行重点联系、引导和培养,建立回乡高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和致富能手等优秀人才储备库,吸收17名返乡创业大学生、优秀农民工入党,培养4名大学生村后备干部,为基层党组织不断壮大淬炼有生力量。
三是强化党员教育,提升干部能力素质。打造鲁水、新富、上刘等党员干部红色文化实践站和理想信念教育基地,通过集中与自主相结合的方式,组织镇村党员干部开展革命传统主题教育,用红色历史培育、提升、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文化内涵,增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恒心、决心,推动村级党组织班子务实有力,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发挥明显。
壮产业、富乡民,集体经济驶入“快车道”。
围绕红军长征过两河的主线路,深入融合红色文化内涵,持续深化“党建+产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驶入“快车道”。
一是“红色”引领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在红军长征路上的鲁水村,以湘桂古道为轴,成功创建3000亩布朗李种植示范区和600亩“红军桃”实验园2个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辐射带动全镇发展布朗李、桃子面积达1.6万亩,年产布朗李、桃子超1.5万吨,分别带动农户人均增收1.3万元。
二是“红色”引领特色养殖持续扩大。在红八军经过的上刘村,充分发挥新富江优良生态和优质水资源的优势,带领上刘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优质稻+金背鲤鱼”500余亩,亩产值可达6000余元,示范带动120余农户,鼓起了贫困群众的“钱袋子”。
三是“红色”引领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以桂北游击队主要活动区域的百板洞、厚桂、美田等村为核心,按照“增收、增绿、增就业、促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以“党支部+村民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吸纳200余名贫困群众务工,带动73户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核心区周边6个村集体经济实现5万元以上。
显特色、创品牌,乡村振兴按下“快捷键”。
明确打造“红色小镇”党建品牌发展思路,创新红色文化传承载体,发展“红、古、绿”融合旅游,凸显红色文化特色,让红色“软文化”搭上“硬载体”,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大作用”。
一是召开红色文化研讨会,确立“红色小镇”品牌。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寻找红色遗存”主题活动,发掘红军长征红色遗址遗存200余处,收敛保护红军墓葬18处,散葬点100余个,整理感人红军故事20篇;邀请党史专家、知名红军将帅后代和文化名人召开红色文化研讨会10余场次,确立了两河在红军长征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形成两河红色文化建设美篇130余篇。
二是修复遗址遗存,打造“一路四园”红色教育基地。各方筹集资金400多万,修复长征古道、古井、古战场、红色民居等遗址遗存160余处,建设4处红军烈士散葬点,挖掘认定两河现有红军烈士遗骸30具,以红军长征路湘桂古大道为主线,古岭头突围战为核心,聂家、古岭头、板塘、上刘四个红军烈士纪念园为点,打造“一路四园”革命传统现场教育基地和“高标准红色学堂”,古岭头突围战遗址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已将两河红色遗址遗存整体纳入总规建设,两河“红色丰碑”田园综合体已全面启动。
三是建设红色旅游项目,发展“红、古、绿”融合旅游。建成2个红军旅游项目和鲁水红军文化广场、古岭头红色文化讲习所、上刘红色文化历史展览馆3个红色驿站,依托新富江一带丰富的生态资源,打造鲁水、新富、上刘“红色+生态旅游”精品路线,全年接待自治区、市、县来两河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体验活动团队190个,累计人数达3.5万人次;举办全州县两河镇首届李花节暨“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月活动,共吸引游客1.6万余人,两河红色文化旅游名片日益响亮,乡村振兴按下“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