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凌海三家子村第一书记毕涛:以村为家 待民如亲
2020-04-23 09:28:00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于险峰 张仁军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毕涛(右)到村民家走访了解情况。资料图

  每当毕涛一回家,小女儿就会缠着要爸爸陪;平时驻村忙,难得回趟家的毕涛,也是十分想念心爱的小女儿。毕涛是辽宁省凌海市白台镇三家子村第一书记,自打2018年4月他响应省委组织部号召,主动申请驻村工作以来,心思就几乎全都放在了三家子村。他说,舍小家顾大家,是现阶段工作所需,也是作为党员的责任。

  规范日常党建培育新生力量

  接手工作后,毕涛发现村里党员年龄老化,外出打工的多,且普遍文化水平较低,责任意识不强,制约了党建工作开展,常常是几个月才能开一次党员大会,党小组会和组织生活会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家子村党建工作落后,有其特殊原因:该村是原三家子屯和娘娘庙屯的合并村,说是合并,实际上还是两村各管各事,加之平时两村间又多有不睦,每到换届选举的时候,上级党委都感到头疼。

  面对眼前的棘手问题,毕涛迎难而上:首先想办法提高党员村干部的思想认识,经常与他们谈心谈话、组织开展政治学习,激发党员村干部责任感,帮助他们充分认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很快,“三会一课”正常了,党员活动日也多了起来,每月第一个星期五下午,村里还会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村子发展慢,关键是缺人。三家子村现有35名党员平均年龄超过60岁,60岁以下党员不到10名,年龄结构老化。于是在规范日常党建的同时,毕涛不忘吸收新力量,与村“两委”几经商议、审慎把关,经过推荐和分别谈话,最后确定4名年轻人为入党积极分子。

  村民赵爽原是一名幼儿教师,因孩子小需要照顾,回到村里生活。她学历较高、人品端正,本人也有为党和群众办实事的意愿,毕涛就将她作为后备力量培养。赵爽各方面进步很快,她告诉记者:“去年七一我成为预备党员,现在开党小组会,我也能整理记录会议内容了,村里党建材料和档案工作,毕书记也放手让我去做,不懂不会的他就耐心教。”

  凌海市白台镇镇长张秉臣对毕涛的工作充分肯定:“第一书记在党建、扶贫、发展集体经济等工作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特别是规范了村里党建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管理。下派干部比我们还要辛苦,像三家子村这样的合并村,积累多年的矛盾能被毕涛化解,着实不易,他的工作方法、工作干劲都值得我们机关干部学习。”

  把村子当自己家把老百姓当家里人

  坚实的群众基础是顺利开展工作的保障。一到村,毕涛就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家若有什么大事小事,他都第一时间赶到,还经常自掏腰包,帮助村里的贫困户、五保户和低保户。

  以心换心,村民们慢慢与这个刚来的第一书记熟识起来,知道他并不是来“镀金”混日子的,而是想踏踏实实做些实事,于是愿意与毕涛谈心的村民越来越多。

  “毕涛对每家每户情况都特别熟悉,扫一眼人群,就知道谁没来,并询问怎么回事。”白台镇扶贫办主任任红军告诉记者。

  走访时毕涛了解到,村民梁保成家有一个刚上大学的女儿和一个还在读小学的儿子,老父亲和老母亲在2017年相继去世,治病时借了不少外债,然而祸不单行,就在女儿考上大学的时候,妻子又被查出乳腺癌晚期。

  毕涛带着夫妻俩来到沈阳市,住进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并联系医生做了乳腺切除手术,梁保成的妻子术后恢复良好。然而女儿的学费和妻子的手术费彻底压垮了梁保成一家,原本家境不错的家庭,因为一场巨变几近一贫如洗。

  就在一家人无助的时候,毕涛特事特办,帮梁保成家申办了低保救助,并在2019年将梁保成家作为新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毕涛告诉记者:“梁保成大女儿在沈阳上学,为了省钱,孩子一天只吃两顿饭,很多时候就是馒头就水,但她特别懂事,有困难从来不跟我提,只是她专业学习需要台笔记本电脑,才向我求助。我让她放心学习,从沈阳买了台电脑带给她。”

  村里有一对年过八旬的老夫妇,育有两儿两女。两个女儿嫁到外地,生活窘迫,没能力赡养老人;小儿子离婚后背井离乡,在外打工,常年不回家;在村里的长子因为妻子不支持,也不好好赡养父母。两位老人生活艰苦,有病也不能看,逢年过节都吃不上一口肉。

  毕涛听闻此事,找到老人的大儿子严厉批评。村里人都说:“从没见过温文尔雅的毕书记发这么大火。”在毕涛帮助下,儿子将老人送进医院治病。之后毕涛又自费买了猪肉面粉,忙活着包了饺子,冻上送到老人家,给老人补充营养,还经常买些蛋糕牛奶送去慰问老人。

  “5头牛”起家搞产业“造血”建公司抱团解务工难题

  脱贫致富要有产业支撑,经过一年多调研了解,毕涛开始着手实施“5头牛”养殖计划,让养殖业成为除农民耕种外的“第二产业”。他分析认为,三家子村地处偏远,难以形成大规模养殖集散地,更适合“分包到户、化整为零”的养殖方式。

  养殖计划采用村集体起头,农户“以养代租、还犊付款、用点打面、共同致富”的方式:起步阶段由村集体出资采购5头当年可繁育的成年母牛,村民可缴纳少量保证金并与村集体签订协议,领养1头母牛。每头母牛每年可产1只小牛,领养农户需在领养前两年,每年向村集体缴纳1只7-8月成年牛,两年后所领养的牛归村民自有,可自行繁育销售。

  村集体收回的母牛将转养到下一家领养农户,公牛则售出,钱款用于采购母牛,继续开展领养计划。如计划顺利进行,在10余年持续增长中,全村300余户将家家有牛、户户致富;因村民领养母牛所需保证金不退还,村集体会有持续收入,最初投资预计4年内回本,之后收入逐年升高,将投入村内建设。

  “5头牛”养殖计划得到众多村民支持,原村干部刘庆田告诉记者:“毕书记走访慰问,从不在村民家吃饭,也不花村里一分钱。现在他想筹资搞‘造血循环’,大伙儿都支持。”

  三家子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但多数为零散初级劳力,技术工较少,“工作难、提升难、维权难”已成为限制外出务工人员收入提升的重要原因。由此毕涛提议,由村集体成立公有制劳务合作公司,解决全村外出务工人员迫切需求。

  通过原工作单位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帮助,毕涛邀请多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三家子村,为学校师生表演教授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广大师生欢迎。凭借多年文化工作经验,毕涛还在村内开展多个文化娱乐项目,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

  “将来还可以发挥第一书记优势,利用辽宁演艺集团资源,为村内引进艺术品制作技艺,打造以村为单位的特色技能产业圈,打响第二产业输出,为村里引入新增收渠道。”聊起未来产业发展前景,毕涛信心满怀。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