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论生态|游牧是解开高原生态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2020-12-14 15:1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尼玛才仁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中共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会议刚刚落幕,会议确定的方向和内容令世人振奋,催人奋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福音又一次响彻高原,直冲云端。总书记指出, 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历史性飞跃,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过程。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是我国区域面积最大,世界海拔最高、有“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极”、“亚洲气候调节器”、“中国水塔”等的称谓,保护好青藏高原是我们每一名高原人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职责。会议点燃了青藏高原各族干部群众对生态保护的无限激情,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定会在青藏高原完美绽放。我在高原工作三十余载,跋涉山川求生态清秀,风餐露宿谋牧民安祥。一直努力贴近牧民生活,积极融入牧区生产,工作中遇到最关键、最迫切、最棘手的还是要化解和融合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所形成的矛盾和冲突。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落实好目标任务,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把政策落到一线。深度领略牧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生态理念。文章为对高原生态和产业发展问题更具针对性,相关性,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以设问句的方式陈述。但还是时间和精力、水平和经验等方面受限,难免有些疏漏和错误,希望每一位生态爱好者提出批评和指教,也希望对每一位生态研究者和探索者有所启发和思考。

  01

  游牧文化是确保生态优良的根基

  游牧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游牧民族为适应其高寒、缺氧、干旱的气候条件,为融入其植被脆弱、地势险峻、狼嗥熊奔的生存环境,千万年来,牧人不停的与大自然抗争,积累生态知识,提升生存本领,形成了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行为规范和思维定势,而且这些蕴蓄的智慧和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升格为了独特的游牧文化。青藏高原作为牧人生存的自然基础,当然会对游牧文化产生很大影响,它为牧人提供了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条件,提出了不同的生存挑战,自然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性格。牧人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把保护生态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游牧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始终坚守一句“祖祖辈辈把地球原原本本传给我们,我们把地球原原本本传给子子孙孙”的千古诺言。游牧文化更有一种绝无仅有,超然于尘世之外的文化特征,主动让位于自然,自觉让利于生态,恪守着自然生态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例如:(一)、牧人除自己养殖的牛羊外,不得食用其它任何肉类。(二)、河里的鱼,林间的鸟,山上的鹿等,皆为神灵,不可侵犯。(三)、崇山之地不可高呼,江河之处不可搅扰。(四)、盛行天葬,忌讳地葬,劝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干净来,干净去。青藏高原有着俊秀壮丽的自然风貌,超然脱凡的游牧文化 牧人虽然为生态安全做出了不可抹灭的牺牲,但也时刻面临很多外部因素的冲击和挤压。1、西方“人定胜天”的思想时刻触及生态红线。2、治理生态的新方法新思路层出不穷,但根植与历史经验和现实教训的少之又少。3、生态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修复生态的知识。生态出现问题一般可逆,而文化出现问题绝对不可逆。疑惑未解:万年牧人:地上能长什么?我就吃什么吧!千年农民:我想吃什么?就让地上长出来什么。百年工人:你们这些都算什么?我能轻松掘出地底下万年储量。

  02

  有效调控种群数量来防止生态失衡

  只要物种存在于现实,就说明其在生物链中的重要作用。一般属高等动物的人或者顶级掠食动物的雪豹、棕熊等在生态系统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但从生物多样性层面分析,弱小的鼠兔也一样显得很重要。所以物种多元共存是生态健康的最佳状态,也是生态保护者的终极目标。可在很多时候我们只注重单一物种的繁殖,忽略了物种之间的平衡与多元。比如:濒危物种藏羚羊、藏野驴、雪豹等种群有所恢复,可草原上鼠兔、棕熊、野狼泛滥成灾,让每一位生态管护者高兴之余,又为人兽冲突、植被退化而堪忧。我们在生态治理中意识到动物横向多元和纵向数量要统筹兼顾,不可偏颇。一味追求种群数量会酿成生态失调,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走访基层,搜集数据。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为例:1970~2018年,称多县人口、牲畜、野生动物(单体鹿群抽样)三项数据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动物数量缩减80%,牲畜数量缩减65%,同时人口数量增加340%。这一指标走势在经济学、逻辑学、统计学领域都很少见(图1、2)、一般人口和产业两条坐标线都是同增同减,这里却出现了奇特的X字型。更为异常的是1970~2018年时段,生态恶化程度最迅速。(有待专家进一步论证)分析一:食物链的结构图呈金子塔状,底层食草动物的基数,会决定顶层猎食动物的种群数量,而非反之。所以人为缩减食草动物会出现生态失衡。分析二:人口增加有诸多原因,其中外力干预家庭事务或承接家庭负担,淡化家庭成员间的责任和义务,是导致人口泛滥的又一主因。分析三:猎食动物的数量超过食草动物的供给能力,不能“任其发展”,需要“弹性管理”。而食草动物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是由草原承载能力来决定。疑惑未解:晚辈:高原上种群数量最多的物种是什么?长辈:是高原牦牛啊!晚辈:雪豹、棕熊、羚羊的种群数量也不是很多吗?长辈:它们的数量只能用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来计算,而牦牛要用百万来计算。晚辈:为什么高原上牦牛数量最多呢?长辈: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狩猎时期、游牧时期,再到农耕时期。而青藏高原由于独特的地理特征、自然风貌等因素,从古至今依然延续着“逐水草而徙”的游牧生活。

  03

  治理高原必须要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每年声势浩大的角马群从塞伦盖蒂保护区北上,跋涉约3000公里到达马赛马拉国家公园,途中躲避狮子、鳄鱼、花豹的厮杀,还要提防鬣、豺、狗的伏击。让人感觉动物的生存竞争非常惨烈,而这只是我们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其实这就是角马群的一次种群繁育和种群优化的过程,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爱与恨的交织叠加,是生命轮回中的又一次缘起缘灭。

  还看青藏高原,它依旧保持着与非洲塞伦盖蒂一样的万古容颜,再细看高原的每一个种群,同样也延续着角马群一样的栖息习惯。如今我们要继承古人生态理念,应用现代科技知识,首先要了和认识解青藏高原,要用正确的视角来审视青藏高原,要跳出“自我为中心”的主观意识,才能看清另类文化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之后才能达到精准治理的效果。我们在很多时候,习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方法,出现问题不寻根子。一出现高原“千湖奇观”就说生态已经恢复了,方不知千顷冰川消融殆尽。一出现高原生态退化,就说牧人过载放牧,殊不知万年牦牛在高原生态系统中地位和作用。当你真正读懂了牧人和牦牛,其实也就掌握了高原人文和生态的关键内涵。不要把牧人与城市里人混为一谈、更不要把牦牛与家畜相提并论。牧人特征:牧人是人与自然的那一融合部分,游牧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功典范。文化层面:山是神山、水是仙水、湖是圣湖,包括游弋的鱼,飞翔的鸟都是自己需要守护的神灵。生理层面:牧人是青藏高原的原生物种,能抗严寒、抗缺氧、抗海拔,天生具有超大的肺和心脏,高原生活很自如。牦牛特征:高原牦牛不能等同于家畜,它与非洲的角马、羚羊、斑马一样,至今延续着“逐水草而徙”的栖息习惯。一定要邃晓:不是牧人改变了牦牛,而是牧人依附在牦牛身上。确切的说“牦牛依然属于人类未被完全驯化的野生动物”。疑惑未解:甲:牛羊越值钱,牧人过载放牧的可能性就越大。乙:牛羊越值钱,牧人保护草原的力度就越大。丙:苹果价格再高,果农会把苹果树连根卖掉吗?

  04

  如何让禁牧区和食草区实现优化组合

  草原上划分食草区和禁牧区,是指把整体草场一分为二,一半施行的是禁牧区,一半施行的是食草区。推行这一政策目的就是保护高原生态,因此,缩减一半牲畜,使用一半草场,移居一半牧民。这种管理机制在一定时段,一定范围内成效显著。 但随着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寻求新的管理办法,转换旧的机制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迈开腿,俯下身到基层一线寻求突破问题的线索,我们信其道,用其理去参阅很多游牧大国的经验和方法。通过去学、去看、去问,发现“禁牧、减畜、移民”是世界游牧国家所通用的一个办法。但我国与国外具体推行牧业政策的区分:1、禁牧时间不同,我国禁牧时间属长期禁牧,一般为十年左右。国外禁牧时间属分片禁牧,将整体草原分片四季、八季、二十四季草场。2、减畜的目的不同,我国减畜是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国外减畜是以产业发展为目的。3、移民的方式不同,我国移民属政策性移民,以草定畜,以畜定人。国外移民属自然性移民,产业升级,人浮于事。调研中还发现我国基层牧区,传统的“四季轮牧”方式和乡镇现代“三整合,四解放”的草原治理方法,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的草原经营机制。推行这种管理模式,能让生态得到修复和生产力大幅提升(图6.7.8):(一)、牲畜在原有数量上增加一半。(二)、草原禁牧时间由原来6个月,改为9个月。(三)、禁牧面积由原来的1/2,增加到3/4的面积。(详看网络:《牧人是我的生态老师》)(一)草场整合把原先划定的“禁牧区和食草区”进行整合,按照自然生态的气候差异、海拔高度、植被长势、山体阴阳面等情况,重新划分春夏秋冬四个区(图5)。一是能让牧人彻底改变超载过牧的现象。二是培养牧人“逐水草而徙”的习惯。三是推行“四季轮牧”模式。四是反向经营草场(最热的季节到最冷山顶放牧,最冷的季节到最热的洼地放牧)。五是每季草场使用3个月(3月×4季=1年.),从而每季草场实现修养9个月。而9个月恰好也是植被生长的全过程。(二)牲畜整合大草原在散户状态下,草原上到处是散落的牧户,没有一处闲置的草地。看似一排忙碌景象,事实上治理非常混乱。为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改进产业结构,通过走“四季轮牧”,将散户的牲畜、劳力、草场进行折股量化,让散户的所有牲畜整合到合作社。1.防止过载养畜。2.改变混群养殖。3.根除近亲繁殖。4.划分草场等级。5.进行分群养殖;6.引进野血牦牛。(三)人力整合 为打破产业僵局,跳出被动局面,通过人力整合,实现人的解放。1.让老人走进冬窝子,让小孩走进学堂。2.让全村所有壮劳力集中到牧场。3.让原来隔山隔水,素未谋面的牧人,共同生产和生活,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提高产业技能。4.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点燃思想火花,筑牢信任基础。5. 让产业逐步扩大,催生技能分工。(四)解放思想牧区本身山大沟深,信息闭塞,加之散户状态下的畜牧业,牧民思想落后、产业更加封闭,要在高原实施新农村建设难乎其难。多少年来,国家全面推行精准扶贫政策和村集体经济建设工作,逐渐让散落的牧户走到一起来,相互增进了解,相互加深感情,不断积聚力量修复传统产业。只有思想上率先破冰,行动上才能顺利突围。对长期制约基层组织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的两大思想顽症,得到彻底根除: 1.强化组织建设 政权建设的目的是要引领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自中央十八大以来,村级组织通过宣传政策,解疑答惑,竭力让牧民主动参与合作社建设。经过村级组织的努力,让牧民拥有了长期、稳定、可持续的畜牧业产业。让牧民深切感受到基层党组织的为民情怀,进一步强化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 。2018年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在迎接国家精准扶贫工作验收时,有一位牧民语重心长的说:“我要终身感恩共产党!让牧人回归牧场,让牛羊重返草原”。 2.铲除思想痼疾 越贫穷就越迷信,越是迷信就越贫穷,是一个恶性循环,但所有的根子还是思想层面的贫穷。所有散户都有一种相同的思想表现,故步自封,不求上进。更加促使迷信思想和惜售思想在草原上盛行。在散户状态下,牧人既不杀生,又不出售的同时,非常容易对牲畜养出感情,甚至恋畜的心理超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要改变这种窘迫局面,必须铲除思想上的痼疾。要知道世上不会无缘无故出现奇迹,只有聚焦的力量。通过坚持走草场整合、牲畜整合、人力整合的路子,改善经营机制,提高牧民收入,才能排除迷信思想,才能淡化恋畜心理,给产业注入活力,让草原充满生机。疑惑未解:人一晚上睡眠,活跃一整天。植被一个寒冬休眠,茂盛大半年。如果我们为了让人更加活跃,要求他睡眠十天,可行吗?为了让植 被长势更加繁盛,禁止与动物互动十年,可通吗?

  05

  生态畜牧业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

  保护生态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善人的生存环境,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党的《决定》提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诠释了“两山理论”中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唤起了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产业背景青藏高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草地类区域,全区天然草地类型繁多,高山高寒草地分布最广,也是世界游牧文化历史最为久远的区域之一。(国家林草局:2018年全球草原面积中国12%、澳大利亚9.76%、美国7.67%、巴西5.99%、哈萨克斯坦5.73%、俄罗斯2.84%)自人类进入近代史,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巴西等,相继发展畜牧业产业来孕育乡村和城镇建设,再用城市现代化来反哺畜牧业发展,让畜牧业从最简单的传统放牧方式进入到高效养殖,并充分结合国家工业化水平全面提升畜牧业生产能力。1.首先解决了牛羊的“温饱问题”(大量种植饲草料,大量建设牛羊温棚),其次才解决了人的“温饱问题”。2、强化畜牧业产业化水平,整合各种资源,转变体制机制,逐步走绿色化、集约化、品牌化道路,全面实现进军国际市场的目标。与之相比较,我国的草山面积远远超过很多牧业大国(图3.4)但是肉类、乳类等畜产品至今靠国外进口,就连纯牧业地区也不能自给自足。事实充分证明,生态畜牧业依然对生态优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之,国家生态保护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的强力推进,青藏高原必将以崭新姿态步入新时代,使其矿产资源储存罐作用和肉乳产业聚宝盆地位逐渐显现。顺应时代潮流担负时代使命,保护好和建设好青藏高原是我们每一位高原人的神圣使命,把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作牢做实!把青藏高原的生态产业兴旺起来。 二、市场前景随着社会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愈发深入人心,人们对生活的品质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贫穷时期,大家只顾着数量而不求质量,现在生活富裕了,只讲究质量,不太追求数量。其实我国社会生活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好也是青藏高原农畜产品从低谷到热销的一次历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热销”只是局部,“热销”也只是好的前兆,但高原仍未形成商品化、规模化、市场化的程度。这种新兴产业需要国家引领和市场培育,否则,会在市场竞争中消失在萌芽状态。(历史教训:藏獒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名犬,与杜宾犬、德国牧羊犬、哈士奇、高加索犬、秋田犬等,列入世界十大名犬名录。90年代中期,藏獒完全有可能成为国家重点产业畅销全球。但未能规范产业、未能跟进产品认证、DNA鉴定等,任其发展,现已成灾。)高原牦牛、黑青稞、金蘑菇等,都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对人体的细胞活力和器官功能均有显著作用。尤其是高原牦牛,实属半野生状态下的珍稀动物,与北极熊、南极企鹅共称“世界三大高寒动物”。平常高原牦牛在黄河源头饮水,在昆仑脚下食草,是世界上最绿色、最有机的顶级肉类食品。但还未得到有效开发。(青海省玉树州为例:70年末,玉树州牲畜数量达到过570万,后因体制机制问题,人为缩减约300万。如果应用现代养殖技术,完善合作社经营机制,推行机械化种植饲料改善养殖基础设施,发展潜力非常巨大。)随着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关注。我们国家一定会有“中国人的牛排” 也逐渐扭转牛肉进口的被动局面。(一)、强化源头养殖,走“三整合,四解放”的管理模式,让生态得到充分修养,让产业实现高效经营。(二)、要通过国家投资,撬动社会资本,共同推进内循环产业链,建立育肥基地、屠宰基地、产品包装、冷链物流、终端销售等。(三)、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在政府疏通好销售渠道,搭建好产业平台,最终让产业与市场有效对接,实现相互促进,自主运行。三、人才力量 通过精准扶贫政策,高原传统游牧业与现代化养殖技术有机结合,成功建立高原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既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让牧人与生态之间的关系达到“休戚与共”的境界。古人曰:“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我们还须考虑高原生态畜牧业产业发展的长期性、稳定性、持续性,分析和研判其运营中的缺陷和不足。依据世界畜牧业发展走势,高原生态畜牧业必将伴随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迈向高效养殖的行列。但我们现行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只是初见雏形,还未形成规模,按照高效经营的要求,还缺乏具有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的管理人才,这也是未来发展最大的瓶颈。如何完善和充实高原经营性、管理性、环保性、技术性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课题。(1)要解决产业需求与人才供求关系,首先必须要树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理念,其次努力实现“一方水土能养一方人”生活目标,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和激活社会剩余资本,让所有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逐年提档升格,化解社会矛盾,降低社会风险。实现合作社招募人才,人才助推合作社发展的良性格局。(2)教育与产业结合青藏高原地域辽阔,矿藏丰富,有充足的太阳能、地热和水能资源,青藏高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保护好青藏高原对我国意义深远,按照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必须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还在于人。高原教育必须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所以,国家层面需要针对高原生态特征,社会发育程度等,建立省级或州级的生态专业、畜牧专业、市场营销等为专业的职业学校已迫在眉睫。让每年的应届生都有符合地方发展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充实到乡村一线。让更多的年轻人立足高原,脚踏实地,主动深入基层牧区,去创办企业、去保护生态、去市场营销、去产品研发,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高原人!

  作者简介

  尼玛才仁现任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兼称多县委书记。他长期从事和研究高原生态治理、生态畜牧业、民族团结进步,治理工作等。曾受邀赴中国藏研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大等交流经验,并参加在波兰举行的第二十七届世界气候变化大会。

 

 

 

 

 

中共称多县委宣传部

称多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