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黄河岸畔,国定贫困县河曲,却远不如几百年来的那一曲《走西口》出名。
“祖祖辈辈土窑洞,如今住进新楼房。住得好,能赚钱,孩子能上好学,你说幸福不幸福?”近日,山西河曲县幸福小区里,移民户张文秀说起异地扶贫搬迁的事,激动得两眼抹泪。
近年来,河曲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摘帽的关键硬仗,并将后续扶持作为入住后工作重心,突出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推行“12345”党建工作模式,适应农村变城镇、平房变楼房、村民变居民“三变”需求,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管理好、能致富”。
党建引领聚民心
幸福小区是河曲县易地扶贫搬迁最大的县城集中移民安置点,入住群众来自全县12个乡镇155个村,传统的乡村区域界线被打破,形成既不同于城市社区又有别于村级组织的特殊居住群体。
河曲县抓住党建引领这“一个核心”,建立起科学完整的党组织架构,成立社区党委,下设3个党支部、7个党小组,形成“社区党委—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居民”的网格化管理格局,实现党组织社区全覆盖。
人多、事杂,管理是重点。河曲县同时运行“两套机构”,一套是社区基层组织机构,选优配强社区党委班子同时配强社区居委会班子,充分发挥社区监委会、民调、治保等各类人员作用;一套是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安置后续服务与管理工作指导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小区精细化、规范化、社会化的管理指导服务工作。
“自从搬到县城,党员的学习、组织生活一样都不落步。”来自神堂峁村的党员马成林说。各党支部打造了党员活动阵地、学习教育平台、组织活动平台,每月组织召开集中学习大会、座谈会,按时讲党课。教育管理不缺失、组织生活规范化,党员归属感更强了。
精细服务赢民心
针对搬迁户环境不适应、后顾之忧多等实际问题,河曲县围绕提升群众幸福感,同步实施基础设施提升、精神脱贫动力、培训就业保障“三大工程”。
一日,幸福社区9号楼的许红梅发现地下室水管漏水,向物业中心一反映,修理人员立即上门解决。平日里,影响住户日常生活的水、电、管路等问题,小区物业中心都会第一时间安排专人上门维修、更换。
公共服务到位,群众的生活质量才会提升。幸福社区以“一站式”服务为重点,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民调中心、幼儿园、警务室、卫生室等十大便民设施,周边配套了中学小学、福利养老楼、文娱休闲广场、农贸市场等八大公共服务设施,“矛盾纠纷调解不出社区、基本医疗不出社区、基本购物不出社区”基本实现。
近日,热心公益事业的搬迁户吴二清,凭积分又在小区“爱心超市”领到了日用品,乐得合不拢嘴。“爱心超市”是改观念、树新风的抓手,管理有制度、运行有人员,依托居委会开展文明卫生、孝老爱亲、团结邻里等先进典型户评选活动,按照积分定期开展“爱心超市”物品发放活动,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文明新风逐步形成。
村民变居民,观念要改变。以楼栋为单位,社区“居民公约”新鲜出炉,同时推行以“一约四会”为主的德治,让搬迁群众有章可循。
结合搬迁群众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县委组织部协调党校讲师、农技专家、心理咨询专家等,举办形式多样的“居民大讲堂”活动。
按照就近、就地、就业原则,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提供、群众点餐、包保责任人负责”的形式,根据搬迁户能力素质和劳动技能情况,县里量身定制2大类11种“政策菜单”,以“点菜”形式让群众自主选择后续就业途径和产业发展方向。搬迁户郭存柱学的是裁缝技术,被安排到县里引进的服装加工厂,每月有了固定收入,再无后顾之忧。
新建就业基地融开发岗位、提升技能、扩大就业于一体,开展订单式、技能式培训,所有用工直接上岗,先就业后培训、边培训边就业,基本实现每户至少1人稳定就业。
精准帮扶暖民心
搬迁户入住后,谁来帮他们搞好今后的生产生活?河曲县注重用好乡镇干部、社区干部、帮扶干部、党员志愿者“四支队伍”。
从集中交付第一把钥匙开始,社区干部、乡镇干部同时进驻社区坐班值班,方便搬迁群众与原搬迁地权益实现无缝对接,各项政策落实及时衔接到位。梳理易地扶贫搬迁结对帮扶5项便民服务清单,组织帮扶责任人跟进负责,按照“四必到四必访”要求每周开展后续帮扶工作。
“一年52个周,组长周周在值守;一年365天,党员天天在身边。”党小组长每周轮流坐岗值班,听群众反映意见,协调处理服务事项;社区党员开展“五亮五强化活动”,挨家挨户主动上门交流,讲党的富民政策,提供实惠的劳务资源,帮助入住群众解决日常困难;党员志愿者自发组成文明监督小队,以身作则维护小区环境。
在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化、社区管理服务精细化过程中,河曲县建立完善党建责任落实机制、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基础设施保障机制、共建共享组织机制、民主管理监督机制“五项机制”,形成社区党建与社区治理齐抓共管、共建共享格局,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