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村“搬得出来”还需“住得下来”和“富得起来”
2020-06-02 09:53:0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20年5月12日,是一个值得历史铭记的日子,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尓莫乡阿土列尔村—“悬崖村”的首批贫困户迎来了期盼已久搬迁日,结束了祖祖辈辈在海拔1600多米悬崖上“飞檐走壁”的生活。据悉,四川凉山昭觉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全省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安置3900余户1.8万余人,涉及28个乡镇、92个边远山村。

  此次异地搬迁安置项目对于阿土列尔村及周边的悬崖村落无异于一件大好事。政府为每户贫困户补助5000元,购置了“四件套”,还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按照户均补助1600元的方式鼓励贫困户购置“五件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拎包入住”。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家居环境得以改善,真正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住有所居。但是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下一步的重点是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悬崖村不仅要“搬得出来”,还得需要“住得下来”。从2016年悬崖村通过记者的镜头进入到大众视野,搬出重建的声音就不绝于耳。当地政府并非不作为,可是为什么搬迁重建如此困难呢?主要在于大凉山属于横断山,土地使用面积十分稀有,而悬崖村所在地的人均土地面积大大超过了当地其他地区,经济作物产量高,这让世代以农耕为生的村民舍不得这片肥沃的土地。而今搬迁新居固然环境得到改善,可是如何让当地群众能适应新的环境“住得下来”?首先要畅通政策传导,本次搬迁居民并非国家重大项目或者土地整合进行搬迁重建,故而政策和前面两种异地搬迁有所区别,切忌混淆概念,进而产生怨怼情绪。其次,本次迁居居民属于少数民族地区,生活习惯、地域风俗与当地居民存在差异,需要当地社区及时开展心理疏导,提前干预。第三,还应该及时掌握了解居民生产生活困难,在出行、就业、医疗、教育方面给予帮助,让村民变居民的当地群众逐渐适应这个新的角色转变。

  悬崖村不仅要“搬得出来”,还得需要“富得起来”。当地居民搬迁出来后,要如何做到拓宽收入来源,提高经济收入呢?首先应该前瞻性谋划好当地土地流转,让居民共享土地流转红利,特别是之前有农作物收入的农户,做好土地转租相关政策宣传和提供相关法律咨询;其次积极开展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引导,积极为外出务工青壮年就业择业牵线搭桥,特别是对于学历低、语言不通的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还可适时在就业培训中推出双语培训,增强其社会竞争力,丰富就业渠道,增加居民家庭总收入;第三鼓励居民就近就业,积极支持居民开展自主创业,如创办特色民宿、经营特色餐厅、举办民族文化展演等,政府适时提供政策、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条件;同时,悬崖村网红效应已然显现,当地居民可为悬崖村旧址后续发展建言献策、添砖助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直机关工委)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