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沙湖村书记潘鑫打造“葡萄第一村”
2019-04-12 12:41: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姜嘉琪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走进沙湖村,只见满田的葡萄架,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村民整齐的院落墙壁上五彩绘画格外醒目,村部标有“小坝——沙湖村”的乡村公交车一字排开,在“农民网吧”,村民上网看电影、查资料……

  这里便是中国葡萄第一村——青铜峡市邵岗镇沙湖村。沙湖村的老一辈村民大多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响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号召,从北京来这里安家落户的,他们已经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宁夏人。现任沙湖村党支部书记的潘鑫,就是宁夏的“北京三代”。

  “当年爷爷奶奶、父母从北京来做支宁青年,在塞上宁夏沐风栉雨,把青春贡献给了脚下的土地。作为第三代,我要继续把宁夏建设得更美丽。”继承祖辈吃苦耐劳的精神,潘鑫在2004年前就是沙湖村的种植大户,由于踏实肯干,产业发展好,2004年被推举为沙湖村党支部书记。

  沙湖村原来集体经济薄弱,村里卫生脏乱差。“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班子强不强,关键在班长。大家选我为村里的‘班长’,我就要为村民办实事,带领大家致富。”潘鑫一上任,就对村民做出承诺。

 

 

图为潘鑫(右)指导村民科学管理葡萄苗


 

  由于潘鑫是种植大户,经常到外面跑销路见多识广。他看到批发市场的葡萄一斤能卖3元,而沙湖村的小麦一斤只能卖6角,心里不是滋味。“我们村的土壤、气候都适合种葡萄,别人能种我们也能种。”潘鑫决定试种50亩葡萄,他动员自己的亲妹妹、舅舅跟自己先干起来。第一年由于不懂技术,50亩葡萄只成功了一半,村民取笑他、说风凉话的人不在少数。不气馁的他从新华书店买书,利用别人打麻将、喝酒的时间钻研,搞懂了葡萄种植技术,然后手把手教给自己媳妇,让媳妇再教其他村民,一时间,田间地头都是讨论葡萄种植的村民。

  时机成熟了,2005年,潘鑫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倡议家家户户种葡萄,村里成立葡萄种植合作社。“咱们没种过这玩意,能挣钱不?”不少村民表示反对。潘鑫拍着胸脯保证:“我给大家落实苗子补助、跑市场,挣不到钱大家赶我走。” 为了说服大家,潘鑫把社员呼啦啦都拉到葡萄园里,让村民亲眼看着成熟的葡萄如何被卖出去,看到商贩把大把的钞票交到潘鑫手中,大家悬着的心才落地。这时,恰逢青铜峡市推广葡萄小镇建设 ,政府一亩田补贴900元,村民们纷纷转种葡萄。

  为了帮村民选好种植点,潘鑫成天泡在地里调田、拉线、丈量,有时忙得顾不上吃饭。有几个村民因为不同意种葡萄,还故意在葡萄下种前的晚上悄悄撒上小麦种。潘鑫得知此事后,便带着村干部和衣睡在田埂上,24小时守护葡萄地。为了种好葡萄,潘鑫带头成立了沙湖村庄户人果蔬专业合作社和葡萄种植协会,协会按照支部引领合作社组织、党员包户示范带动、 农户参与的模式,成立了5个党小组,形成产前培育、田间管理、宣传销售等一条龙服务体系。对技术上的难关,潘鑫主动联系市林业局的人员,手把手地传授。

  “村民最怕啥?最怕辛苦种出的果子没人买。”对此潘鑫深有体会。2008年沙湖村种了1000亩酿酒葡萄,当年结了近1万筐葡萄。怎么把这1万筐葡萄卖出去,潘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赶到银川市张裕葡萄酒公司跑销路,由于等待收购的人特别多,得连夜排队,潘鑫就和村会计在水泥路上睡了四个晚上。十月初的天气,天寒露重,40来岁的潘鑫关节不好,常常睡到半夜疼醒。但一想到乡亲们的期盼,硬是坚持了下来,终于将葡萄全部卖出。

  经过努力,沙湖村的葡萄终于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批发供不应求,当年沙湖村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葡萄出了名,潘鑫又琢磨着怎样提高品质。他们引进户太八号、巨玫瑰、金手指等几个新品种,种植效益大幅提高。2018年全村葡萄产值165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1.5万余元,占村民总收入的85%左右,大家都亲切地称潘鑫为“葡萄支书”。

  冬天是农闲的时节,但潘鑫却想方设法让“农闲变农忙”。他组织农民讲习所,请专家讲解葡萄病虫害的防治办法;动员村民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评比活动,把评选结果张贴在告示栏。如今,沙湖村早已华丽转身为“全国文明村”。而潘鑫仍在努力,“我要绘就美丽和谐乡村新画卷。”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