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班采访对象:安徽省滁州市政府办副调研员,全椒县石沛镇白庙村扶贫工作队长、驻村第一书记 王鹏
杨庭玉(左)和王鹏查看薄壳山核桃树苗的长势。沈果摄
2019年7月8日至11日,记者来到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石沛镇白庙村驻村采访。这个村2017年已经整村脱贫出列,但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如何培植主导产业,仍然是一道待解的难题。探索的路上有挫折、有困惑、有喜悦,记者将这段过程记录下来,目的是引发大家思考,共同书写好产业振兴的时代答卷。
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西北部的白庙村,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区。1796名户籍人口中,外出人员超过1200人,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不少小孩也被他们的父母带出去了。该村地处偏僻,距离镇上近30公里,距离县城60多公里。耕地多为丘陵小块田,历来以种植传统作物为主,无法发展规模农业。
2014年,白庙村被列为全椒县9个贫困村之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131人。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力和全村干群的努力,2017年白庙村脱贫出列。2018年4月24日,王鹏来到白庙村后,面临的一个任务是,立足村情,蹚出产业振兴之路,续写乡村振兴画卷。用她的话说,“无论有没有石头摸,也要蹚过这条河”。
大棚建好了,用好费思量
走在白庙村的主干道西黄路上,映入眼帘的除了满山头的西瓜地和松树林外,还有罩着黑色遮光网的钢架大棚。大棚是2017年县里出资建设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扶贫项目,5个联排大棚占地8800平米,总投资130余万元,建设成本高于普通大棚。
大棚建好后,如何利用好,两年多来,白庙村仍在探索中。
最初的想法是,利用大棚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蜜桃和大樱桃,但由于白庙村的深土层含细碎石子较多,不适宜种植大樱桃,后来全种上了蜜桃并套种白菜。眼瞅着满棚的小树苗“拔”地而起,不料年底一场暴雪,让全村人的希望破灭:大棚压垮了,树苗全部压断了。雪灾过后,驻村工作队争取了45万元专项扶贫资金,用于大棚修建,2018年下半年修建完工。
接下来种什么呢?成为摆在工作队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此时,全椒县香妃农业专业合作社香菇种植在全县小有名气,工作队主动与其联系,将大棚整租给合作社经营,年租金6万多元。随后工作队又争取到30万元资金,配套建设了一座400立方米的冷库,一并打包租给合作社,用于香菇保鲜。两项租金相加,村里当年获得收益10多万元。
近来,大棚的租赁经营出现了“小插曲”。香妃合作社社长杨增环找到王鹏,表达了想转租大棚的意愿。原因是他们经营了两家公司,精力有些顾不过来,加之白庙村比较偏远,又缺乏劳动力,香菇的日常管理、采摘运输成本都比较高。
然而,大棚的转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白庙村的年轻人几乎都外出了,村里找不到人接手;其次,大棚的建设成本高,租金也高,如果种植一般蔬菜,还不如自己买材料搭建,每个大棚成本大概在一两万元,外面人算算账也不太愿意承租这些高价大棚。
王鹏有个打算,待合作社明年租赁到期后,发动村干部带头承包大棚种香菇,一旦挣钱多了,可能会吸引一些外出村民回来种香菇。
到底有没有更好的利用大棚和冷库的途径呢?王鹏还打算请相关专家帮忙拿主意。
栽种“摇钱树”,规模上不了
白庙村的林地面积有3500亩,放眼望去,几乎每个山头种的都是松树林。可是走近一看,却发现有些松树表皮脱落、树枝干枯,松叶泛黄甚至变成红褐色。王鹏介绍,这些树得了严重的松材线虫病。
松材线虫病被称为松树的“癌症”,具有致死快、传播快、防治难的特点。松树一旦染病,1个月内便会死亡。已“死亡”的松树砍伐后即便加工成木材、木制品,松材线虫仍会存活,还会感染其他林木。为了严防松材线虫病传播扩散,无论是健康松树还是生病松树,都不让砍伐。目前,村民们从松树林获得的收益只能是从树干割取松脂,但是收益非常低。
为提高林地效益,2017年滁州市在全市推广培育“三棵树”:薄壳山核桃、麻栎和杜仲。其中,薄壳山核桃抗病虫害能力强,虽然要五六年才挂果,但产量逐年递增,后期管护成本也低,被当地人称为“摇钱树”。
全椒县本来就有种植薄壳山核桃的传统,在帮扶单位县林业局的牵头下,白庙村邀请安徽省薄壳山核桃首席专家龚明到村考察。专家认为,白庙村适宜发展薄壳山核桃。
谁来带头种呢?工作队想到了村民曹孝培。
年过五旬的曹孝培,在外打工多年,2015年回到村里承包了自家对面的一个小山头种植桃树,2016年底又注册了全椒县曹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白庙村以曹郑公司为主体,建成了100亩薄壳山核桃园,种植核桃树1800株,套种桃树13000株。村集体以县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资金30万元入股,与曹孝培签订5年合同,每年分红3万元。王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薄壳山核桃挂果后,曹郑公司年均利润有望达到40万至60万元,桃树挂果后,年均利润可达15万至18万元。
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种植薄壳山核桃还是不错的选择。今年4月,白庙村依托旅游项目,投资70万元建设了105亩的核桃产业园,示范带动村民种核桃。如今,许多村民纷纷在自家地里种核桃树,并套种西瓜、桃树等,村民计成军种得最多,有10多亩。
王鹏说,要想大面积发展薄壳山核桃不可能了,因为山上几乎全是松树。
发展乡村游,人才成瓶颈
与白庙村靠近的黄栗树水库,是滁州市区和全椒县城的饮用水源,属于一级保护区,因而白庙村全面禁止规模养殖。
全椒县旅游局和石沛镇依据白庙村无工业、无污染的生态优势,将乡村旅游作为白庙村下一步发展的着力点,将原来挡在村民面前的大山和水库等优质资源变现。“除了发展乡村旅游,白庙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王鹏说。
王鹏刚到村时,就发现进村的主干道西黄路太窄,只有3.5米宽,会车都成问题,一些来村体验乡村采摘的游客也不愿意来,村民们也不敢大面积种植瓜果蔬菜。
2018年7月,王鹏多次跑市县有关部门,两三个月十几趟跑下来筹得资金100多万元。今年4月,7.6公里长的西黄路拓宽到4.5米,不仅出行方便了,来村里采购桃子、西瓜、香菇等农产品的大货车也跑得更欢了。为了发展乡村旅游,王鹏计划今年下半年将这条路“白改黑”,让主干道更结实美观。不仅如此,白庙村还投入20万元,先后完成了旅游厕所改造、旅游标识牌设计制作、停车场和游客服务中心改造等项目,提升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村里近250亩集生产、销售、采摘、休闲于一体的特色水果产业中心等待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路畅通了,曹孝培种的桃子销量陡增。游客多了,曹孝培的爱人郑基琴瞅准商机,开了一家名为“桃源人家”的农家乐,采摘垂钓、农耕体验、篝火民宿应有尽有。“今年暑假期间,游客很多,几乎每天都能接到来自南京、合肥等地旅行团的电话。”郑基琴说,回村务农是辛苦一点,但是挣的钱要比外出务工多。
“我们还争取了15万元资金,帮助郑基琴升级农家乐。现在‘桃源人家’已成功申报安徽省三星级农家乐。”王鹏说,即便如此,村里像曹孝培和郑基琴夫妇这样愿意回来的,也仅有一两户。发展乡村旅游缺乏人才是王鹏面临的最大困惑。
眼下,滁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党建引领助振兴、村企联建促脱贫”三年行动,与白庙村联建的企业是滁州金桥德克新材料有限公司,该企业虽然是一家非涉农企业,但总经理江淑芬表示,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符合白庙村村情,金桥德克会在这方面助力。而白庙村也想利用村企联建契机,借助企业优势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让那些外出务工的村民感受到回村创业商机无限,留下来共同做大乡村旅游蛋糕。